我大概還在我的匆匆那年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了,2001年我曾經下筆寫過一個類似的雛形,很短,幾萬字就結束了,還是手抄本。之後隨著自己的長大,對這個故事我有了重新的認識,2005年我著手準備資料,2006年基本設計好了框架,2007年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38萬字的長篇小說。
其實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記錄下我的少年時代,然而在這麼多年的積累中,我突然有了其他的思路。我漸漸發現自己不再是當初無所事事的懵懂孩子,我們已經不可避免成為了時代洪流中的一代人,肩負起了歷史和未來。
於是我仔細的思量起所謂「80後」的我們。從出生開始,獨生子女政策給我們帶來的決定性影響,一直到成長過程中,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變遷給我們帶來的跨越時代的改變,再到現在成熟起來,工作、學習、生活的變革和拓展給我們帶來的困惑與警醒。
這條路是我們這一代人走過的,是肯定與其他時代的人不同的,是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是勢必將要由我們自己去記錄訴說的。
就這樣,當我發現我曾經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人與事漸漸模糊時,當我感到我曾經以為永遠深刻的情感慢慢淡然時,我毫不猶豫地拿起了筆。
可以說是我親歷的那個時代,是我親眼看到的那些青春,是我親身感觸的笑和淚,讓我創造了這個故事。因此整個的2007年我都過得十分恍惚,有時候我覺得我們的似水流年就在眼前,有時候我又突然醒悟原來那些都已是匆匆十年前的事了。我深深地沉溺於了我們都曾經歷的已經過去的那些日子裡,我在其中近乎瘋狂的挖掘我們常說的話、常聽的歌、常吃的零食、常發生的情感……我用我錯亂的光陰寫下了《匆匆那年》,故事中的他們,可能就是你或者我,故事中的愛情和友情,可能就是你和我曾經擁有的。
在我的印象中,一位讀者的留言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大致意思是,之所以被這個故事吸引,就是因為她也曾經方茴過。是的,在我們無比美麗的年華中,我們可能曾經方茴過,曾經陳尋過,經常喬燃過,曾經嘉茉過,曾經趙燁過,曾經像他們一樣過。所以我想這個小說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它是屬於和我一起綻放過鮮豔青春的一代人的。很久之後,我希望「80後」這個群體可以這麼說:我們沒有激情燃燒,也沒有血色浪漫,但我們有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中的故事可能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就像開篇一樣,我想替張楠繼續問幾個問題。
如果你是80後,那麼讀到這裡的你。
20多歲的時候在做什麼?
成熟了麼?
成家了麼?
想起你的匆匆那年了麼?
因為曾經的美好笑過了嗎?
因為生命中不得不進行的別離落淚了嗎?
是懷唸著?
還是忘記了?
把她們擱心裡了麼?
把他們擱心裡了麼?
對於青春……釋然了嗎?
《匆匆那年》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