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2 章
運氣(下)

運氣是什麼?

隔壁店小二會告訴你,運氣是今天八桌的客官落了三、五銅板在客棧裡,而掌櫃的允許他私揣腰包。

府衙裡九品的小官吏會告訴你,運氣是上峰未至,而衙門裡終日無事,到了晚間卻仍可以拿到賞錢。

運之大道也,乃移徙也。

行昭覺得自己大概是時來運轉了。

懷著感恩與知足的心情,安安分分地過了十來天,等到了每月依例來請平安脈的日子,張院判親自出馬,如期而至,總算是給了一個篤定的準確的答案,「...王妃已有兩月身孕,脈相平和,滑脈有力,想來會是一個極為康健的嬰孩。」

六皇子雖是自詡為「慎之又慎」,可到底歡欣起來,拖著張院判從內院走到二門,再送到大門,大手一揮笑瞇瞇地賞了兩尊白玉送子觀音像下去,張院判一張老臉又紅又青,王爺親手賞下來的東西又不敢不要,一手捧一個紅木匣子上馬車,神情顯得又悲憤又複雜。

行昭聽蓮玉說起這事兒,哈哈笑得直喘氣兒。

既然是確定有孕了,照方皇后的說法,「先瞞下來,等過了三個月,胎坐穩了,再一把掀開。左右都是壓不了多久的,還不如留下一個月的時間來好好安頓妥當。防不勝防,還不如攻其不備。」

自然是要安頓妥當的。

行昭初上身,平日裡極易倦怠,外府內院的事兒。六皇子索性一把抓了。既要兼顧一直在跟查下去的江南一案。又要跟進東南沿海戰事明細,又要平衡外院掌事力度,最後還要顧忌到內院的種種細節——得力的婆子是不是都用心?會不會再次出現像那嚴氏吃裡扒外的東西?會不會在清理結算的時候反而將忠心耿耿的奴僕掃地出門了?

不過二十天,六皇子就被磨瘦了,行昭也沒見豐腴,倒是跟著老六一起瘦了下來——吃什麼都吐,就意味著什麼也吃不下去,能不瘦嗎?

兩口子一起瘦。黃媽媽急得團團轉,又不敢上猛貨給行昭大補,看著自家姑娘忍住噁心把東西往嘴裡塞,塞完了又捧著痰盂吐個不停,吐完漱漱口又吃,吃完又吐,覺得自個兒心尖尖上都在疼。

只好每天守在小廚房裡,今兒個做個肉糜稀飯,明兒個再做個陳皮滷牛肉,翻來覆去地變著法兒做好吃的。這下可好了。行昭照舊吐,沒胖起來。老六反而精神頭好了很多....

連行景這個二愣子如今都磨練成一個懂得聲東擊西戲碼的老油條了,六皇子這個自小長在深宮中,算計在朝堂裡的小油條將內院那碼子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打理得倒是井井有條。

可行昭總覺得老六安安靜靜盤腿坐在炕上看內院名單的模樣,多多少少有一點兒內務府老大爺的感覺。

昏黃暖光之下,有個大男人為了你也鑽營起來內院那點兒不足為道的事兒,想一想就覺得很窩心。

其實愛情很簡單,劃成小塊兒的蘋果,已經驗查完畢的賬冊,被帶出正苑的那幾隻小犬,見微知著,如是而已。

內心的忐忑終究被壓了下去,慢慢淡成一股很輕很輕的知足。

一個月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端王府硬生生地瞞了過去,等三個月一到,端王妃賀氏有孕立馬變成了定京城內與皇城內外頂風迎浪的消息。

一石激起千層浪,跟著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只有老皇帝不曉得他到底是該喜還是該愁,論親緣血脈,他是該歡喜的,老二家的那個兒子沒活著生出來,反倒讓老六家得了個好,硬生生地將皇家長孫的名頭搶到了端王府。

「...老六和賀氏倒是緣分。」

皇帝不鹹不淡地瞇著眼同方皇后說著話兒,「原先是一個不想娶,一個不得不嫁,如今反倒琴瑟和鳴起來...朕記得端王府裡只有賀氏一個王妃吧?老二有一個側妃,連老四府中都有幾個姬妾,賀氏是在皇后身邊長大的,怎麼如今反倒落了下乘了?」

方皇后靜靜地注視著皇帝,然後笑著幫他斟滿了一盞茶,絕口不接話:「...也全因您皇恩浩蕩,聖旨指下的婚事,兩個孩子能不用心過嗎?」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皇帝抿了口茶,便有些想不起來剛才自己想說些什麼了。

皇帝一走,方皇后轉身派人去給小顧氏傳話,「無論如何這些時日不許皇上去昌貴妃那處,是撒潑賣嬌也好,是強留強扭也罷,絕對不許昌貴妃近皇上的身。」

又派人去給昌貴妃王氏遞話頭,「...豫王如今是膝下空缺,要不要請張院判去王府幫著把把脈?給王妃和側妃把一把平安脈,也給貴妃求個心安。」

昌貴妃王氏一口氣梗在心裡。

她和方皇后到底哪個更像從市井螻蟻中摸爬滾打上來的人?方氏怎麼就想得出來這麼缺德的招數!先說阿恪膝下空缺,再讓張院判去給閔氏、石氏把脈,若她們兩個沒問題,那有問題的是誰!?

把不能生育這盆髒水潑到老二頭上,老二是個男人啊,莫須有的名頭按上去,他還怎麼做人!?

王氏滿心眼的路數隨即如數收斂起來,連召豫王妃閔寄柔的帖子都被方皇后扣下,不能和皇帝接觸,不能見兒子兒媳,更不能召見旁人,她沒有由來地被嫡妻禁足了,她像聾了瞎了啞了一樣,突兀而不顯任何生機地活在這朽木一般的後宮之中——正如同她初進宮時那樣,還是那麼無助和渺小。

這是王氏晉位貴妃之後,方皇后與之的頭次交鋒,一切的小聰明在絕對的權利面前都是以卵擊石。

行昭經過方福之死。看透了這一點。

如今的昌貴妃王氏怕是也看透了這一點。

方皇后雷霆之勢。宮中風平浪靜。可宮外卻是暗潮湧動,哦,不對,如今已是能被稱為微起波瀾。

揚名伯賀行景八百里加急連上三道「增兵求援」的折子,六皇子跟著發力中途攔下急件,直接繞過內閣通過向公公遞到御前。

如今戰事已經從福建燒到江浙兩地,水路皆通,行景是鎮守將領。他的職責是鎮守住腳下這一片陸地,主場自然是陸地戰,可海寇卻是朝出夕收,早晨乘著船靠近岸邊來隔得遠遠的打兩發,等晚上再乘船回駐紮的小島之上。

大周開疆擴土已久,可無奈與人爭的皆是陸上那點地皮,廣袤海洋的莫測如今卻被只有幾萬人的海寇利用,從而順風順水。

皇帝昏了,可賀行景與賀行昭是什麼關係,賀行昭與六皇子與方家是什麼關係。他還是明白的,自然不批。

行景的折子被擱置一旁。第二日便從東南前線傳出戰線往北延伸的消息。

前方戰事吃緊,中央卻無動於衷。

御史們又有事情可做了,可偏偏沒人來做這只出頭鳥,又隔三日,行景以屯糧告罄,與其死守不如誘敵深入之名,將麾下行伍往內移三百里。

陳顯大怒,於廟堂之上怒斥行景,「揚名伯意欲何為?是以存心給仇寇可趁之機,其心可誅!先平西侯一事尚未塵埃落定,我大周朝堂之上再容不得有此居心叵測之將領!」

方祈在後院花叢間喝著早茶,突然打了個噴嚏。

方祈不在那兒,方祈的兒子可是要上朝的,嗯...雖說身上只擔了幾個虛銜兒,可到底還算是朝廷命官。

忍了一個早朝的氣兒,一下早朝,將出儀元殿,桓哥兒便聲東擊西竄到陳顯跟前,一記老拳揮出手,打得馬臉眼淚流。

這下可算是齊活兒了,老子兒子可以在後院花間一塊兒喝早茶了。

和方桓面壁思過的聖旨一起下來的是,「調任西北軍一萬兵馬、川貴秦伯齡麾下一萬兵馬齊往東南抗擊海寇」,是陳顯陳首閣擬的旨意,六皇子閒聊一般同行昭說起這件事,「...父皇的意圖占三成,陳顯的思慮佔七成。兵馬調任總算是得償所願,可陳顯卻在西北軍和川貴軍中找到了平衡點——在行景和西北軍中間摻雜了一萬兵馬的川貴軍,一旦有風吹草動,行景帶的兵馬本來就心不齊,又怎麼可能靜靜悄悄地做成大事呢?」

行昭捧著肚子認真聽。

這番博弈,無非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行景要坐地起價,陳顯憑什麼不能討價還價。

又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是聰明人。

論朝堂之上再風雲詭譎,行昭以不變應萬變——把事情都推給老六去想去做,她老老實實地養胎安胎。

外頭不太平,她就不出門去,在自家院子裡早、中、晚,每日走三趟,夏天的白日又好像特別的漫長,天兒亮得早,黑得晚,行昭愈加畏熱,可仍舊堅持走路,常常一個長廊走下來,後背全被汗打濕了。

這個時候不是講究規矩禮數的時候,初一十五的請安,她能不去就不去,盡量不往宮裡那個大染缸走,饒是如此,昌貴妃王氏的話兒仍舊一字不落地傳到了行昭的耳朵裡。

「舊時今日,場面何其相似啊,先臨安侯夫人是在平西侯出征時沒的吧?」

拿行昭比方福,方皇后當場勃然大怒,親手甩了王氏一個耳刮子,雷霆之勢變為排山倒海之怒,王氏承受不起方皇后的怒火。

行昭自有孕之後,心氣好像比往前更靜了,同蓮玉風輕雲淡地說起此事,「頭一回見王氏的時候,她還是王嬪,不算正經主子,在外命婦跟前都拘謹安分得只坐半椅,小心得一步也不會行差踏錯...」

亂花漸欲迷人眼,宮裡的亂花就是權勢。

皇帝存心要捧,也不想一想狗肉到底能不能端上檯面。

行昭一轉眼就把這事兒給忘了,哪曉得豫王夫婦攜手到端王府說是串門子,實是賠禮致歉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