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 章
重重

雁王不在的這段時間,朝中新貴與世家勢力的矛盾更加尖銳了,這兩派人馬一方面自持清貴,一方面風頭正勁,從根本上就互相不對付,有的時候,士農工商三教九流之間的隔閡,不比十八部落蠻人與梁人之間的隔閡小。

世家世代相傳下來,家底都很厚實,幾乎每姓都有大片的莊子和土地,自從元和年間糧價不斷下跌後,為了往來進項,各大世家暗中從商,已經打武帝以前的偷偷摸摸變成了如今的蔚然成風。這一方面無形中使原本居末流的商戶開始登堂入室,一方面也在不斷傷害民間商戶。

大梁自太/祖皇帝伊始便有律令,功名之身、王公貴族等,不得與民爭利,因為商一旦沾了「官」字,便並非是純粹的商了,即便不是主動欺人,也必有小人仗勢。

舊世家與新貴們之間的仇怨由來與久,不是一朝一代的事。

此時新貴上台,無異於鹹魚翻身,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舊世家當然要不遺餘力地打壓,新仇舊恨夾在一起,在家國動盪之時尚且能捏著鼻子萬眾一心,此時蠻族俯首,江南又能騰出手來,戰局顯得不那麼緊迫了,立刻便陣痛似的爆發了出來。

雁王回朝後連個緩衝都沒有,等著他的是大朝會上烏煙瘴氣的吵架。

從要不要廢除烽火票這個□□煩,吵到新吏治種種弊端,最後乾脆抨擊起運河辦。繼而又從王權吵到民權,從民商條理又吵到祖宗家法,最後戰火居然還不知怎麼的引向了軍中,從眼下四境駐軍的開銷開始,一路脫韁野馬一樣鬧到了江南究竟應不應該繼續打的問題——方欽一黨算是抓住了雁王的根本,倘若不是這幾年戰爭開銷極大,國庫每天都在聲嘶力竭地叫窮,雁王也不會抓到機會一心向錢,把朝堂搞得這麼烏煙瘴氣。

有世家的人站出來挑事:「皇上,十八部落歸降,我們未來會有大批充裕的紫流金,境內元氣已經在緩緩恢復,三五年之內實在不宜再開戰,我看西洋人近日呈上來的和談條理就很有誠意,他們撤出長江,讓出強佔的土地,只在東海沿岸開闢西洋港口,將駐軍分散到沿海專門開闢的幾埠中,既能還百姓一個安寧,將來又能作為我們海上通商的中轉之地,有何不可?顧帥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挑刺,不斷追加條件也未免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自然又有雁王黨接招:「我東海沿岸沃土憑什麼要讓給一幫西洋猴子?我們自己不會開港口嗎?自己沒有商船商隊嗎?祖宗傳下來的地方,您一句話劃給了西洋人,滿朝上下真是再沒有比您更大方的了!」

方欽親自上陣,將尖銳的「叛國通敵」話頭別開,不慌不忙地說道:「西洋人遠隔重洋而來,所用軍需補給大部分需要從千里之外供應,所帶之兵又是背井離鄉的疲憊之師,依臣之見,實在不必太過如臨大敵,先假意和談又能怎樣,用不了十年八年,他們自己就難以為繼了,顧帥為我大梁鞠躬盡瘁,這些年也是傷病交接,從未過過幾天舒坦的放心日子,哪怕是心疼我十萬前線浴血將士,也該停戰休整了——此事也可以容後再議,不知雁王殿下對烽火票……是怎麼個章程?」

從頭旁聽到此時的雁王直接被他拖出來,抬頭看了方欽一眼:「我看容後再議就不必了吧?烽火票以『烽火』冠名,歸根到底是與戰事息息相關,既然諸位大人想割地飼虎狼,那第三批烽火票也確實沒有發的理由了,朝廷以之後五年稅收作保,總能再籌措仨瓜倆棗來,夠還賬了。」

方欽搖頭笑道:「雁王這是賭氣的話,此時停戰豈是割地飼虎狼?西洋人已經在節節敗退,這是變相請降,到了海上他們不過是一群無根之萍,實在構不成心腹大患。」

長庚也笑了,不溫不火道:「方大人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實在讓人感佩,遠在千里之外就知道西洋人已經是無根之萍,這等高瞻遠矚,我輩實難望其項背。」

眼看著兩人用互相拜年的語氣尖酸刻薄起來,李豐不得不出面道:「軍中事軍中人說了算,朕召你們來,是讓你們來議一議烽火票的當務之急,吵什麼兩江戰場?一點賬算了這麼長時間都算不明白,操心得倒多——阿旻,你也少說兩句。」

戶部侍郎適時地順著皇上的話音站出來道:「雁王殿下剛自江北歸來,恐怕還沒理清楚第三批烽火票受阻的因由,您也知道,我朝文武百官薪俸雖然比起前朝已算豐厚,但畢竟也有一家老小,靠這點俸祿維持一點面子而已,豈敢大富大貴……值此國家為難時,實在是愛莫能助,自從烽火票認購納入吏治考察之後,多少人傾家蕩產?眼下實在是分文也拿不出了。王爺素日是與商會巨賈杜萬全等人私交甚篤,您看向可否由您出面,再向他們征一回?」

長庚才不肯落這個別有深意的陷阱,面不改色道:「回京路上我已經拜訪過杜公等人,如今各地廠房初建,身為義商,有時候又不得不照管難民,開銷很大,如今大半個身家都壓在了運河辦,就算有心毀家紓難,難不成連那許多好不容易安頓的難民也一起舍了?不瞞諸位,杜公跟我的原話是,他也實在是分文拿不出了。」

方欽不肯放過他:「難道殿下當年一力推動烽火票的時候,就沒想到留一條退路?」

長庚涼涼地看了他一眼:「方大人,我當初說得很清楚,錢先藉著,等兩年到期,國庫緩過這一口氣來,自然能倒換開,實在一時騰不出手來,可以用嘗試第三批烽火票解燃眉之急——當時掐算國庫銀錢流入時方大人已經接掌戶部,並未提出異議,現在你來問我,本王倒是還想請教大人,這兩年多流經戶部進出的錢財都何去何從了,為什麼會差這麼多?」

方欽終於忍不住怒道:「賬冊筆筆都在,雁王若對下官有疑慮,大可以去查!」

長庚皮笑肉不笑道:「也對,戶部諸位大人們總不會連區區賬冊都做不平,那想必當年方大人是鬼迷了心竅,算錯了?」

李豐:「夠了!」

方欽忙告罪,長庚微微一欠身,油鹽不進地站在一邊,他在朝會上多數時間都是十分沉默的,有話多半是下面的人說,很少這樣和人針鋒相對,方欽忍不住看了他一眼,總覺得很不對勁。

雁王一定對烽火票的尷尬局面早有準備,為什麼他寧可在皇上面前吵架也不肯順順當當地說出來?他在鋪墊什麼?

大朝會不歡而散,雁王被留下,跟李豐一前一後沉默地走,李豐的斷腿雖然恢復了,卻始終是落下了病根,走得快了,會顯得有點跛。

「陪朕去花園走走。」李豐道。

正巧,這天太子剛下了學,正帶著三皇子在花園玩,見了父親和小叔叔,忙規規矩矩地跑來見禮。太子大一年是一年,如今已經有點小少年的樣子了,三皇子才五歲,正在換牙,說話有點漏風。

李豐見了太子,當然要將當爹的威風擺一擺,先是無中生有地找茬訓斥了太子一番,又板著臉審問了一通學業。

太子先還答得好好的,到最後眼神老往弟弟那邊瞟,李豐順著他的目光看了一眼,頓時一陣啼笑皆非。

無齒的三皇子還不到遭到父親逼問的年齡,本來噤若寒蟬地站在一邊,後來被雁王招手叫走了,雁王帶著他十分不講究地席地而坐,隨手抓了幾根草莖,編了個草蚱蜢。宮禁中的孩子何曾見過這種鄉間野區?三皇子眼都直了,傻乎乎地探頭看著,不一會,那小東西左手拿著個草蚱蜢,右手拿著個草蟈蟈,樂得都沒顧上掩飾自己缺了一顆的門牙。

李豐:「……玩物喪志,像什麼話。」

他板著臉瞪了長庚一眼,又把兩個戀戀不捨的小孩打發了,李豐遠遠地看見三皇子踮著腳把一隻蟈蟈塞進了太子手裡,太子便牽起他空出來的那隻手,大孩子領著小孩子,看起來倒像是一對普通人家的小兄弟。

太子性情溫順,像他的祖父。

李豐難得有些動容,轉向長庚的時候,神色也不覺柔和了不少,問道:「這麼長時間了,你還是不想成家嗎?」

長庚方才含笑的神色立刻淡了下去。

李豐看出他不愛提這話,便嘆了口氣,說道:「要麼大哥做主,給你從族中過繼個孩子吧,等將來上了年紀,總要有個承歡膝下的孝順照應。」

長庚頓了一下,捻了拈手,手指上彷彿還殘留著草汁,他看了一眼三皇子離開的方向,神色似乎頗有意動,然而過了一會,卻依然沒有點頭。

長庚:「多謝皇兄,不必了。」

「孩子跟著你,將來承爵襲位,寸功不必有便起碼是個郡王,大好的前途,有的是人願意送。」李豐道,「你不必擔心奪人子女有損陰德。」

長庚忽然一揖到地道:「皇上,臣願效仿商君,無意拖累兒孫。」

李豐眼角微微抽動了一下,轉過身沉默地看著他。

長庚彎著腰不肯起來,他看起來年輕有力,卻又孤絕蕭瑟。

願效仿商君——要不擇手段地變法維新,為世人所憎所鄙,車裂於市……成為這個時代轟轟烈烈燒過的煤渣。

那天所有的內侍都被遠遠支開,沒有人知道李氏兄弟在花園中說了什麼,從正午說到天黑,雁王才自行離宮。

只剩下那被拔下來編了草蟲子的幾株草,還自顧自地禿著。

隔日,江充接到了雁王的一條指示——不要讓安定侯回京,仗可以不打,但一定要讓他留在兩江。

江南的大雨有些殘酷,前幾天還熱得人睡不著覺,突然一場疾風驟雨變了天,那潮氣能鑽進人骨頭裡。

雅先生抹去臉上的水汽,快步拾級而上,順著西洋海怪醜陋可怖的外殼上伸出的鐵台階爬到了頂部,有著一頭刺眼白髮的老人背對著他,正趴在什麼東西上,貓起的腰像一片燒彎的竹篾。

雅先生輕咳了一聲:「陛下,怎麼這麼晚還不休息。」

「人上了年紀就會被睡眠拋棄,」教皇擺擺手說,「過來,看看這個。」

海怪頂端有一個「千里眼」,不是那種可以夾在鼻樑上的小玩意,它足有三尺多長,銅質,外面有一圈一圈宛如竹節的痕跡,用一個三角的架子牢牢地固定在地上,銅製的長筒上有一圈一圈複雜的刻度,都是西洋文字。

這是真正的「千里眼」,能一目千里。

透過這條大長筒,他們能從飄在東海上的大海怪中望見對岸的大梁疆土。

短短幾年的光景,對面沉寂的沃土千里開始在夜色中燃氣了不滅的光——最亮最集中的是駐軍的瞭望塔,再往後則柔和得多,是許多新建工廠夜間工作、守望的光,不算十分熱火朝天,但分佈在各處,像是一把細碎的星星。

雅先生奇怪地問道:「陛下在看什麼?敵軍有異動嗎?」

「敵軍一直在異動,」教皇低聲道,「聖地那些人先是臣服於自己的貪婪,又寄不切實際的期望於和談上,失去先機,只能一退再退,現在指揮艦退回海上,過一陣子大梁人很可能出兵斷送我們與國內聯繫的補給線,到時候還不知道怎麼收場。」

雅先生:「我們之所以退至海岸不是有考量的嗎?到時候東瀛列島能作為補給專用通道……我們可以從外海走,梁人雖然仿造了我們快速機動的虎鯊蛟,但整體艦隊設計還並不能適應遠海作戰。」

「東瀛人就像一群野狗,當你佔據優勢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貼上來索取腐肉,一旦你失勢,別指望還能得到他們的忠誠。」教皇低低地嘆了口氣,「再說大梁水軍不能適應遠海作戰的結論一定確准嗎?幾年前他們甚至還沒有一支像樣的水軍——怎麼能把自己的勝算建立在敵人軟弱的假設下?」

雅先生沉默了片刻:「但是陛下,聖使……」

「我找你來就是為了這件事,」教皇從懷中摸出一封信,手抖得像秋天的落葉,神色卻是極冷酷堅硬的,一點也看不出平時的溫和慈祥,「國內來的,看看。」

雅先生飛快地接過來,隨後臉色變了:「這……這是真的?」

教皇壓低聲音道:「聖地變天了。」

保守黨人坐了自由黨的冷板凳,把蹺蹺板坐偏癱了,借調了幾個附屬國家上萬人以抗議的名義逼近聖地,製造騷亂,廢黜了國王,處死包括順位第一繼承人在內的舊貴族三十多人,擁立了一個國王一表三千里的小可憐。

幾天後,後知後覺的保皇派奮起反擊,新國王只戴了七天的王冠,就被迫下台。

現在聖地的政壇極不明朗,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效忠老國王的聖使自然失去了權柄,而保皇派正在拚命向老國王冷落了半輩子的教廷示好,短時間之內不會來給他們添堵。

雅先生思維非常敏銳,一瞬間就想通了其中的關節。

教皇驀地轉身,鷹隼似的眼睛盯著他:「這是個機會,你明白嗎?」

雅先生激動地壓低了聲音:「那聖使……」

教皇微微頷首,又謙和又冷酷地說道:「他不再是聖使了。」

雅先生深吸了一口氣,在繁複的袖口下攥了攥拳:「我這就去準備。」

「雅克,」教皇蒼老的雙手攏在袖子裡,臨著夜風而立,「要是我們失去了這次機會,以後可能再也難以踏上這塊土地了,它已經醒來了。」

雅先生回頭看了一眼遙遠的岸邊,回想起方才看見的燈火,心裡一凜,匆忙離開。

在梁人無知無覺的時候,西洋軍內部發生了一場疾風驟雨一般的「叛亂」。

從聖使收到聖地來的消息到當機立斷的逃亡,當中只相隔不到一炷香的時間,不可謂不當機立斷,可惜他不知道自己的消息被人攔截過,已經晚了。從他率領殘部逃亡到被守株待兔的教皇親衛軍秘密逮捕,當中依然只相隔了不到一炷香的時間。

聖使等一干人等被雅先生當場擊斃,隨即佈置了一條航海艦,做出功成身退的樣子,將聖地內亂的消息緊緊地瞞了下來,平靜的西洋軍港中,普通的士兵依然在例行巡視,他們只知道聖使被召喚回聖地,以後又只有一個老大了。

教皇沒有改變與大梁人軟弱的和談態度,表面上依然一點一點地退卻,直到隆安九年秋分那天——

一批西洋輜重補給自外海運抵達西洋軍港,大批的軍需與紫流金像一群黑壓壓鬼影,神不知鬼不覺地壓上了焦土未消的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