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寫完《圖璧》時,就想寫頤非的故事,內容都想好了,名字也起好了,叫《歸程》,甚至都寫了20萬字了,然而……某天重讀時,覺得不盡如人意,沒有表達出我想要表達的東西。於是停更、修改,磕磕絆絆地重寫。而與此同時,彰華的故事在《歸程》的寫作過程中變得豐滿起來:啊,他是那樣的一個皇帝啊,還有他的寵臣風小雅,歸程的男二,竟然是這樣的存在……
慢慢地,《式燕》就構思完成了。
每當寫不動《歸程》時,我就寫一點《式燕》……當《式燕》把《歸程》的緣起全部劇透光了後,《歸程》對我豎起的牆終於轟然倒塌,得見牆內的姹紫嫣紅、萬千風景。
原來如此。我過於糾結埋伏筆、埋前因,反而成了寫《歸程》時最大的障礙。《歸程》,不應該是「秋薑和風小雅有怎樣的過去」,而是「秋薑和頤非如何剷除如意門」的過程。那樣才是那個故事所要體現的「歸」之真諦。
所以,我開始認認真真地寫《式燕》,寫彰華和他有趣的皇后,寫他初見薛采時的情形,寫他前往程國的經歷——當我重寫程國三王夜談的場景時,就會覺得很有趣——原來,在姜沉魚看來是這般這般的景象,當視角轉換成彰華時,每句話的含義就完全不同了。
真有意思啊……作為作者的我也很意外呢。不知老讀者們看到時會是什麼感受呢?
總之,時別八年,身為作者的我帶著《禍國》系列又回來了。請多多指教。也希望你們會喜歡彰華和謝長晏這一對。
十四闕於春光明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