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後與眾朝臣將帥議事至深夜,蕭綦回府已是夜闌人靜時分。
我站在王府大門玉階前,擎一盞宮燈,默默望著那兩隊燈火自遠處蜿蜒而來。
蕭綦勒馬,在離我十步外停佇。我看著他,仰頭微笑,擎起宮燈,親手為他照亮家門。
他躍下馬背,大步來到我面前,緊緊抱住了我。左右扈從遠遠退開,四下悄然,夜風拂衣而過。
淚水在這一刻潸然滑落,鏤銀玲瓏宮燈脫手墜地,旋滾下玉階,無聲熄滅。
風寒,露重,更深。
唯有我們彼此相擁,兩個人的身影交織糾纏,長長投在地上。
相對無聲,卻勝有聲。
他默默握緊我肩頭,溫暖的掌心仿佛一團火焰,烙得肌膚生生發燙。
在他眼底,紅絲纏連,盡是疲憊,銳利裡透出陰沉。
我抬手撫上他眉心、眼角、臉頰,指尖停留在他唇上。
如削的薄唇,抿出一縷艱澀。
此時,我只盼這唇上,重現平日的微笑,那樣驕傲、冷酷、從容,他所獨有的微笑。
他凝視我許久,長長歎息,閉了眼,「我終是負了你,負了天下。」
縱然早知他會負疚自責,然而聽到這一句話,胸口仍是錐刺般的疼痛。
唐競之亂,引外寇入侵,禍延蒼生——蕭綦識人有誤,防范太遲,確有不可推卸之責。
然而,他終究不是神。縱然是同生共死十余年,一起從刀山血海裡走過來的弟兄,也擋不住野心的誘惑。
人性如此,連神也未必能洞徹人性,何況蕭綦一介凡人。
然而,無需原由,錯便是錯了,負便是負了。
蕭綦或許不是君子,卻也不是文過飾非,不敢擔當的懦夫。
親征,便是他對天下的擔當。
宋懷恩,胡光烈、唐競,這三人曾是他最信賴倚重的手足。
昔日患難與共,生死相與,如今胡宋二人輔佐左右,唐競坐鎮邊陲,成三角鼎立之勢,原本是牢不可破。放眼當今天下,再無一人可與之匹敵——誰曾料,一夕之間,君臣反目,手足相殘。
唐競狹隘好妒,為人跋扈,一直以來忌恨胡宋二人,紛爭不斷,早已積下夙怨。
多次的紛爭都被蕭綦壓下,對唐競一再警示,可謂寬容已極。
此人卻分毫不知收斂,引得軍中非議日增,彈劾他的折子也是不斷。
此番撤回兵權,調換邊疆大吏,蕭綦亦是思慮許久,最終痛下決定。
或許唐競的反叛,出乎所有人意料,卻未必能令蕭綦意外。
他不是沒有料到,也不是沒有防范,只是自負地相信了同袍之義,相信了昔日手足的忠誠。
唐競的反叛,顯然是蓄謀已久。
當年突厥王死後,族中王族陷入無休止的嫡位爭斗,最終分裂而二。
南突厥據守舊都,享有南面水草豐茂之地,漸漸與中原通商交融;北突厥遠走苦寒的北方原野,依舊游牧為業,勵兵秣馬,降服北方十二部族,重新興建了王城。然而南北突厥因昔年舊怨,至今對峙分立,素無往來,即便在中原大軍長驅直入,襄助斛律王奪位一役中,北突厥也只作壁上觀,始終按兵不動。直至斛律王承襲王位,北突厥也默認了南突厥的王權。
這其中奧秘無從得知,然而,有一個人定然是其中關鍵。
賀蘭箴,他以一個王室異種的卑微身份,究竟用了何等手段,在其間周旋應對,最終博得北突厥的默認和支持?又憑了什麼,換得唐競這陰騖之人的信任,這兩人又達成了怎樣的盟約,共同與蕭綦為敵?
他隱忍許久,或許等的就是這一天,終有機會向蕭綦復仇。
次日一早,我見到了我的義女,以及那位浴血千裡的少年將軍。
昨夜在門口等候蕭綦時,似乎染了風寒,夜裡便又開始咳嗽。蕭綦要我靜臥休養,然而今日是那女孩子入府,無論如何,我都要親自去迎她。
踏入正廳,便見一名青衫男子與一個瘦小的女孩兒已經候在座上。見我進來,那男子立時起身,屈膝見禮,「末將謝小禾叩見王妃。」
青衫鴉鬢,秀欣風骨——謝小禾,竟是這樣一個清朗的少年。
我微笑,「謝將軍請起,不必拘禮。」
轉眸看那女孩兒,尖削下頜,眉目清秀,一身鵝黃宮裝也掩不去面孔的蒼白,叫人一見生憐。此時她卻低頭立在那裡,並不行禮,只是沉默。
「沁兒!」謝小禾轉頭,壓低了聲音斥她,卻不見厲色,只有憐惜。
她微微一顫,低著頭上前,似極不情願,卻又不能違悖謝小禾的話。
我起身,止住她正欲下拜的勢子,柔聲一笑,「你叫沁兒?」
「我叫,牟沁之。」她默了一下,說出自己的名字,尤其重重念出一個牟字。
是牟沁之,不是蕭沁之——我在心裡替她說出未能出口的後半句,剎那間明了她的心思。難為她一個七歲的孩子,心心念念記得自己的姓氏,不肯更改。
謝小禾卻急道,「王妃恕罪!沁兒年紀尚幼,不知禮儀……」
「謝將軍多慮了。」我微笑打斷他急切的解釋,正欲開口,突然胸中翻湧,一陣咳嗽襲來,掩了口,一時說不出話來。
阿越忙遞上湯藥來。
我接過藥盞,忽聽沁兒輕怯怯地開口,「咳嗽的時候,不可以喝水。」
我與謝小禾均是一怔,卻見她抬起頭,眸子晶瑩,隱含戚色,「我娘說,咳嗽的時候喝水會嗆到。」
「傻丫頭……」謝小禾啼笑皆非,我亦笑了,心頭卻酸楚不已。
「好,那我不喝。」我放下藥盞,含笑看她,「你叫牟沁之,嗯,這名字很好聽。」
她眸光晶瑩地看我。
「我的名字是王儇。」我起身,朝她伸出手,「我們四下瞧瞧,看看你喜歡哪一間屋子,好麼?」
她遲疑片刻,終於怯怯將小手交給我。
——從此後,我多了一個女兒。
握著這孩子的手,我心中突然充滿寧靜與柔軟。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到此刻我才明白它的含義。
在我的身體裡,是我與蕭綦的孩子,而身邊這個在戰爭裡失去父母,失去一切的孩子,同樣也將是我珍愛的寶貝——我會好好愛她,保護她,補償給她愛與溫暖。
不僅僅是她,還有那麼多孤苦的孩子,他們都不該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牽著沁兒一路穿過回廊,心中越發明晰,霍然開朗——
在屬於男人的戰爭裡,女人並非只能守在家中等待丈夫歸來。
我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月光清寒,穿透窗欞,照徹堂前玉砌雕欄。
蕭綦面對案幾上漆黑的劍匣,周身籠在寒月清輝裡,,雖凝然不動,卻有森然寒意迫人而來。
劍匣緩緩開啟,一柄鯊鞘吞銀,通體烏黑斑駁的長劍重握在他手中。
劍一入手,此人此劍,仿佛合為一體。
肅殺之氣彌散,恍惚似重回大漠長空,黃沙萬裡的塞外。
——這是他隨身的佩劍,隨他馬踏關山,橫掃千軍,渴飲胡虜血,十年來從未離身,直至入京逼宮,臨朝主政。那之後,他以攝政王之尊,爵冠朝服加身,佩劍亦換為符合親王儀制的龍紋七星長劍。
這把飲血的劍,便連同昔日雪亮甲胄一起封藏。
封劍之日,我伴在他身側,親眼見他合上劍匣。
當時我笑言,「但願此劍永無出鞘之日,遂得天下太平。」
言猶在耳,烽煙又起,這把劍飲血半生,終究還是重現世間。
月光下,蕭綦平舉長劍,三尺青鋒森然出鞘。
我猛地閉了眼,只覺眉睫皆寒,一時不敢直視。
終究,還是殺伐,殺伐,殺伐。
豫章王的勁旅鐵蹄之下,再沒有寬憫和饒恕,所帶來的,只有殺戮和懲戒、威懾和滅亡。
我歎息,他回身看向我,目光森寒,似有千鈞。
我向他走去,腳下虛浮,又似沉重如鉛。
他皺眉,還劍入鞘,「別過來,刀兵凶器,不宜近身!」
我悵然一笑,伸手握住那烏黑斑駁的劍鞘,緩緩摩娑——每一處斑駁,都是一個生死印記,這把劍上究竟銘刻了多少血與火,生與死,悲與烈。
「阿嫵!」他奪過劍,重重擲在案上,「這劍煞氣太重,於你不祥,會傷身的。」
我笑了笑,「煞氣再重,也重不過你,我又何曾怕過。」
他不說話,沉默凝視我。
我仰頭,微笑如常。
自唐競謀反、突厥入關、哥哥身陷敵營,一連串的變故,直叫風雲變色。
然而我的反應,卻比他預料的堅強——沒有病倒,沒有驚惶,在他面前我始終以沉靜相對。當全天下都在望著他的時候,只有我站在他的身後,是他唯一可以慰藉的力量,給他最後一處安寧的地方。
月光如水,將兩個人的影子映在地上,浸在溶溶月色裡,微微浮動。或許是月光太明亮,耀得眼前漸化模糊,濃濃的酸澀湧上。
離別就在明日。
今宵之後,不知道要等待過多少個漫漫長夜,才得相聚。
此去關山萬裡,長風難度,惟有共此一輪月華,憑寄相思,流照君側。
他抬手,輕輕撫上我臉頰,掌心溫濕,竟是我自己的淚。
什麼時候,我竟已淚流滿面。
「你怨我麼,阿嫵?」他啞聲開口,隱隱有一絲發顫。
——我怨怪麼?
若說沒有,那是假話。
偏偏在最艱難的時候,他遠赴沙場,留下我一人,獨自面對種種艱辛——孤苦、憂懼、叵測,甚至生育的苦難。
不是不痛,不是不怨。
我只是一個女人,一個害怕離別,害怕孤獨的女人。
然而,我更是蕭綦的妻子,豫章王的王妃。
這痛,已不是我一人的痛,這怨也不是我一人的怨。
萬千生靈都在戰禍中遭遇家破人亡、骨肉分離之痛——比起這一切,我如何能怨,如何能痛。
我抬手覆上他的手背,淡淡笑了,「你早一天回來,我便少一分怨怪;你若少一根頭發,我便多一分怨怪。我會一直怨你,直到你平安歸來,再不許離開,一輩子都不許離開。」
一語未盡,我已哽咽難言。
他不語,只是仰起頭,久久,久久,才肯低頭看我,眼底猶有濕意。
我顫然撫上他臉龐,卻猛的被他緊緊擁住。
他將我抱得很緊,很緊,似害怕一松手就會失去。
「我會在寶寶會說話之前回來,在他叫第一聲爹爹之前回來!阿嫵,你要等著我,無論如何艱難都要等著我……」他的聲音哽住,喉頭滾動,再也說不下去,微紅的雙目深深看我,似要將我看進心底裡去。他的身子微微顫抖,洩露了全部的痛楚與無奈。
這一刻,他再不是無所不能的豫章王,而只是一個有血有淚的平凡人,一個無奈的丈夫和歉疚的父親。我分明觸摸到他冷面之下掩抑的心傷,觸到他的恐懼……他怕從此一別再不能相見,怕我熬不過生育之苦,怕我等不到他回來。然而置身家國兩難之中,總有一邊是他必須割捨,哪怕再痛也要割捨。
我將臉龐深深埋在他胸前,用力點頭,淚水洶湧,「我會的!我會好好等著你回來,到那一天,我和寶寶一起在天子殿上迎候你凱旋歸來!」
元熙五月,豫章王北伐平叛。
先遣冠威侯胡光烈為前鋒主將,率十萬勁旅星夜疾馳,馳援北境。
另遣副將許庚、謝小禾,率輕騎十萬步向許洛,緣道屯守。
蕭綦親率三十萬王師北上,六軍集於涼州。
右相宋懷恩留京輔政,都督糧餉。
豫章王揮師北伐的消息傳開,軍心鼓舞,天下為之振奮。
不僅北方邊關戰事激烈,京城、朝堂、宮廷,乃至軍帳之中,無處不是暗流洶湧,風雲詭譎。蕭綦留下了宋懷恩坐鎮京中,輔理政務,都督糧草軍餉。京中明處有宋懷恩掌控著京師安全與後補給,暗處有我控制著宮廷與門閥世家,一明一暗,相輔相成,源頭最終仍匯集到蕭綦手中。
邊關事變一起,胡光烈第一個請戰爭功。他與唐競素來不和,此番平叛更唯恐被宋懷恩搶去功勞。唐競的反叛,已令蕭綦警戒疑忌之心大盛,胡光烈此時的舉動,無疑給他火上澆油。
自入京之後,以胡光烈為首的一班草莽將帥,自恃功高,時常有荒唐胡鬧之舉。胡光烈尤其對世家高門憎惡無比,時時尋釁生事,對蕭綦籠絡世家親貴的舉措大為不滿,私下多次抱怨蕭綦得勢忘本,偏寵妻族,嫌棄舊日弟兄。
此前蕭綦尚且顧念舊義,一再隱忍,自唐競事發之後,卻再無姑息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