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 章
番外:後來

咸寧元年的時候,顧皇后誕下一名公主,這便是後來史書上鼎鼎大名的廣順大長公主,當時皇帝還在皇后的床榻前開玩笑,說以後若無兒子,立個皇太女也未嘗不可。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話經由當時在場的乳母穩婆宮人之口隱隱約約傳到了外頭,眾人大驚,便有朝臣忙不迭進諫,說古往今來都無此例,當年唐中宗那樣昏聵軟弱的一個人,寵愛女兒,可最後也未曾做出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的事情,此風不可長,否則天怒人怨云云,說得好像皇帝若是今日立了女兒當皇太女,明日齊國就要滅亡似的。

是個人都有逆反心理,別人越不讓幹的事情,自己就越想幹,更何況是一國之君,皇帝聽見這些傳言之後,反倒冷笑幾聲,也不出來澄清,更不想納朝臣的諫言。

公主一點點長成,週歲的時候便有了封號廣順,本朝公主以地名為封號,但既是封號,地名必然也都是好聽的明兒,只是廣順公主這個封號一出來,又平生一些風波,不少老臣紛紛進言,說廣順是龍興之地,也就是高祖皇帝的老家,怕折了小公主的福氣,又抬出唐朝時的晉陽公主,說當年太宗皇帝便是因為寵愛晉陽公主,將李家的龍興之地封給女兒,結果導致小公主年紀輕輕就早夭。

但這話對皇帝說是沒用的,他輕飄飄一句「若你們覺得廣順不妥,那就東宮好了」,就將所有人的話給堵了回來。

彼時皇帝漸漸坐穩了位置,許多麻煩憂患雖然接踵而來,但夏侯渝並非自小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皇帝,他是經過風霜見過世面甚至上過戰場的,這些事情一樁樁處理過來,竟也遊刃有餘。

直到後來,他御駕親征,不顧朝野反對,讓皇后監國,顧香生坐鎮京城,為他處理後方事宜,夫妻攜手,竟將齊國也經營得如鐵桶一般。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自咸寧元年之後,皇后就一直沒有動靜,國中內外上下臣民全都睜大眼睛等著,可就是等不來一位皇子的降生。

於是朝中漸漸又有了聲音,請皇帝為了子嗣綿延納妃,更有甚者抬出顧皇后來說事,說是皇后賢惠仁德,必然也不願意看著皇帝膝下空虛,甚至還有流言傳出來,道皇后早年生了公主之後便傷了身,沒法再生育云云。

帝后二人何等人物,聽後不過哂然一笑,從來不曾放在心上。

莫說夏侯渝不在乎,顧香生雖為女子,卻也不是那些在深宮中眼巴巴每日只能盼著皇帝來臨幸的帝妃,更不是仗著皇帝愛重便無所忌憚的寵後,即便不當皇后,她也自能走出一片天空,當了皇后,夏侯渝也從來沒有像對世間其他女子那樣看待她,將她拘在後宮,而是讓她走向前朝,干預政事,顧香生竟也大大方方地接受,從未說那些「後宮不得干政」、「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謙辭。

她的自信,不在她是否生育了兒子,而在她自身的能力,在她與皇帝的感情上。

這一點,足以為天下女子所欣羨。

皇后如此盛寵,皇帝又如此情深,自然有人擔心害怕,有人羨慕不甘,幸而皇后外家勢力平平,皇帝也沒有格外優遇的意思,顧家僅有皇后兄長一人出仕,擔任的也不是什麼重要官職。

自然,這些不中聽的閒話,大都是些腐儒,又或者看不慣皇后專寵的人說出來的,在皇帝身邊的重臣,又或者對皇帝有所瞭解的官員,都不會不知道皇帝的心意,也不會不識趣地去勸諫,一來帝后尚且年輕,以後未必沒有機會,二來皇后雖然參與朝政,卻沒有亂來,平心而論,若她不是皇后,而是男兒身,以她的才幹,如今朝廷上必然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只因這世間畢竟男尊女卑,是以才會生出許多閒話,不過時下風氣還算開放,閒話歸閒話,底下也沒有太過激的反彈,若換了明清,只怕臣子都要死諫了。

但皇帝既然絲毫不動搖,那麼任憑別人費再多的口舌也是枉然,廣順公主長到九歲時,後宮依然只有一位顧皇后,皇帝也隻字不提納妃的事情。

上頭沒有上皇太后,誰也管不了皇帝,解決了藩王、南蠻、大理等諸多外患之後,只有回鶻人依舊存在,只是輕易也不敢再挑釁,一年一回的侵擾變成了兩三年一回,這些都是天子的功勞。皇帝威望日盛,閒言碎語的人再不敢帶到皇帝跟前說,否則一頓訓斥都還是輕的,自然,私底下偷偷說也還是難免的,只是說了也沒用,不過暗地裡咬牙切齒,憤恨不解罷了。

縱然顧皇后膝下無子,皇帝依舊百般繾綣恩愛,便連顧皇后染了風寒臥病不起時,皇帝也是親自端湯送藥,不假他人之手,一如尋常百姓人家的恩愛夫妻,甚至為了方便照顧她,直接將政事搬到皇后寢殿,就在她床前批閱奏疏,為的是能多與她相處,這事傳了出去,未免又讓許多女人羨慕嫉妒,都說顧皇后前世定是修了天大的福,今生才有這樣的福氣,尋常人家尚且難覓這樣一心一意的夫婿,更不必說富有四海的天家。

咸平十年,宮裡傳出久違的好消息,說是顧皇后有了身孕。

到了隔年,皇后誕下一子,所有人終於鬆了口氣,且不論這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長,起碼皇帝有了兒子,就不會再說要公主繼承皇位的話,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也不至於成天盯著皇位不放了。

這個兒子,被皇帝起名為夏侯昕。

與廣順公主夏侯璨一樣,這姐弟二人,有如此不同凡俗的父母,就注定了他們將來一定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