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6 章
番外:氣死我辣!

如何處理好戰敗歸降者的去留,對於勝利者這一方而言,其實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南平是個小國,還算好辦,這個國家的疆域加起來,也沒有齊國的三分之一大,南平天子歸降,將其封個侯爵也就罷了,余等宗親大臣,那些個賢能的,皇帝想用便用,不想用便可以撂開不管。

但吳越和魏國是大國,處置起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吳越還好辦,天子心高氣傲,見江山亡了,直接就把自己給解決了,也不需要等齊國費心想怎麼處置,吳越那些宗親貴族,早先也沒少蠢蠢欲動,私底下抱著復國的念頭,不過在先帝的強勢之下,這些通通折騰不起來。

到了魏國這邊,魏臨心性堅忍,從前被廢了太子的折辱他也一路忍過來了,到如今想開了,越發不可能去尋死,寧肯當個富貴閒人,也要把命活下去。

換作心狠手辣一些的帝王,直接三尺白綾,一杯鳩酒,有的是藉口讓這個人在世上消失,從此皇位也就再無隱患,夏侯渝不是心不夠狠,他只是覺得沒有必要,因為除了魏臨,他自己那些兄弟,邊上的回鶻,甚至地方上不成氣候的藩王,真正說起來,其實個個都是威脅,個個都是隱患。

可你能殺得過來嗎?殺了張三還有李四,只要有皇帝這個位置,就永遠會有人覬覦這把椅子,不思內因而依賴外力,卻是本末倒置了。

當年與先帝一番長談,便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身為帝王,其實並不是能為所欲為,恰恰相反,站得越高,胸襟眼界就要放得越寬,就要越學會容人容物。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這不是為了贏得生前身後名,而是為了讓自己快活。

因為為難別人的人,肯定也喜歡為難自己。

一個人若是真正強大起來,就不必去畏懼猜疑別人會用什麼陰私手段。

人生短暫,他與顧香生相處尚且不夠,勵精圖治,當個合格的帝王尚且不夠,又哪裡有那麼多精力與時間去為難別人呢?

顧香生與他說過兩句詩,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宜長放眼量,他覺得特別好,甚至還親手寫了,讓人裱起來掛在新修好的大政殿內殿,每回處理政事累了,一抬頭就能看見這幅字。

所以對於魏國那些降臣,包括魏臨在內,他並未多作留難,當然也沒有重用其中大多數人,只讓人遷到京城,好生安頓,令他們富貴一世,也就算是仁至義盡了。

丞相王郢倒是個人才,可惜年事已高,精力不濟,夏侯渝有心要用,也不好如何用,而老子英雄,兒子未必好漢,王郢的長子王令雖有才,卻僅止於文才,於政事只是平平,更無通透眼色可言,否則也不至於當初在夏侯渝入魏勸降時,還出言相譏。

不過這些歸降的人裡邊,也不能一個都不用,否則倒顯得帝王小氣了。新帝剛剛登基,就將上躥下跳心懷不軌的謹王和恭王都貶為庶人,這份雷厲風行,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知道新帝不是個好糊弄的,行事不免收斂了幾分,也都睜大眼睛想瞧瞧他到底要如何處置降臣。

魏國皇帝就不必提了,身份敏感,又曾與肅王妃有過那樣一段因緣,是男人就不可能不耿耿於懷,眾人都等著看皇帝將這個昔日情敵,今日的階下囚收拾了,卻沒想到等了半天,皇帝愣是不處置,只封了個魏國公,不許離京,便好生養著,待他彷彿比待自己那兩個不安分的弟弟還要好上幾分。

由是眾人才明白,夏侯渝不同於先帝,不能用揣測先帝的心思去揣測他,先帝尚且曾下手殺了自己的兄弟,這位陛下倒還寬宏大量,只將他們廢為庶人,也沒要了性命,這對他們而言就已經算是幸事了。

誰也沒想到,魏國降臣中第一個被重用的,竟然是鐘岷。

身為靈壽縣主魏初的夫婿,鐘岷在魏國時的表現並不算耀眼,因為他由始至終一直在地方任官,魏臨記得此人處事公正,在當地很有些清名,不過當時他忙著與嚴家周旋,又要對付兄弟,沒有將太多注意力放在此人身上,最重要的是,因為魏初與顧香生的關係,魏臨對鐘岷也有幾分芥蒂,他始終記得當初顧香生是得了魏初的幫助,方才能順利離開魏國,嘴上即便不說,內心卻不可能完全不介懷。

誰知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地方官,在魏國歸降之後,卻得了夏侯渝的重用,將他從地方調到戶曹,而鐘岷也不負所望,在料理國家財政上表現出卓異的才能,官位由此跟著步步高陞。

當日他娶魏初的時候還經歷過一番不小的波折,人人都道他娶了縣主攀了高枝,誰知風水輪流轉,如今卻輪到魏家要仰仗他了,可見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所幸魏初與鐘岷始終夫妻情深,無論在魏國還是在齊國,兩人互相扶持一路走來,夫唱婦隨,婦唱夫隨,毫無隔閡,終其一生,鐘岷官至尚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沒有納妾養外室,他與魏初的事情,也由此被傳為一段佳話,流傳於世,這都是後話了。

卻說顧家,新帝重用誰不重用誰,顧經本是無權置喙的,可新帝登基之後不久,隨即便行冊封大典封了皇后,風風光光讓顧香生由正門入了宮,甚至不避人前拉起皇后的手,由此可見寵愛之盛,無以復加,照理說,顧皇后這樣受寵,她的外家本也該順勢而起,成為本朝第一□赫的外戚之家才是,可皇帝僅僅是封了顧經一個承恩公的爵位,旁的便再無聲息了,既不提任用他在朝為官的事,更沒什麼額外的封賞厚賜,甚至也沒下旨將顧家遷到京城來,還讓他們住在潭州,要不是顧皇后盛眷隆厚,後宮連個旁的嬪妃都沒有,別人一定會以為皇帝根本就不喜歡顧家這門親戚。

顧經在潭州伸長脖子等了兩個月,終於耐不住性子,遣人去京城詢問顧皇后,一面在家裡忍不住抱怨,說顧香生沒有良心,說顧香生薄情寡義,自己當了皇后就不顧家裡人死活,沒有外家幫襯,看她這個皇后能當多久云云。

可憐顧凌聽了兩個月的絮叨,耳朵都快長出繭子來了,實在沒忍住,對父親道:「當日沒有顧家的幫襯,四娘也一路走到那樣的位置了,她本也不需要我們的,再說爹娘當日如何勸她委曲求全的,她心裡不埋怨我們,反而還肯讓陛下給您封個爵位,已經是仁至義盡了,您就這樣安安心心地頤養天年不好麼,為何非要去朝廷裡當什麼官呢!」

顧經何曾被兒子這樣數落過,臉上當即就掛不住,勃然大怒要請家法,卻是兒媳婦小焦氏哭哭啼啼鬧到跟前,說阿翁若是處置夫君,不如連她一併處置算了。

這些年小焦氏掌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顧經可以對兒子發火,卻不好對小焦氏發火,此事只得訕訕作罷。

卻說又過了半個月,去京城的人終於有了回音,與顧家僕從一道來的,還有天子的旨意。

顧經喜出望外,只當皇帝終於想通了,又或者顧香生終於想起要為父親求官,便趕緊穿戴整齊,領了全家人出來接旨。

誰知旨意一念,他便完全愣住了。

只因這詔書裡頭的確是封官,但封的卻不是他,而是長子顧凌。

旁人聽見兒子有出息,只怕是要高興壞了,但顧經卻只覺得心頭一把火燒得旺,待宣旨的官員將旨意唸完,又拿過來仔仔細細看了幾遍,發現從頭到尾,唯一提到自己名字的地方,便是開頭,將顧凌稱呼為「承恩公顧經長子」。

「趙承旨,敢問您這次來,是不是還漏了一道旨意?」顧經忍不住問。

對方拱手笑道:「承恩公言重了,陛下交代的差事,怎敢有所遺漏?」

顧經眼巴巴地問:「那難道陛下就只起用我兒?」

趙承旨笑道:「陛下說了,承恩公年事已高,還是安心在潭京住著罷,顧家有顧凌一人足矣。」

這句話一出,便是徹底絕了顧經的念頭。

顧經差點沒氣歪了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