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年輕人:變得幸福的勇氣……

  哲學家:需要我進一步說明嗎?

  年輕人:不,請等一下,我現在覺得好混亂。老師,您一開始說這世界是單純的,它看起來複雜是因為「我」的主觀認定!也因為「我」把人生變複雜了,所以導致自己陷入無法幸福的困境裡。

  接著您又說,應該從目的論的觀點來解釋,而不是從弗洛伊德式的決定論。不該從過去尋找原因,同時又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還有,人不是被過去的原因所推動的,而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採取行動。

  哲學家:是的。

  年輕人:然後以目的論為前提,說明「人是可以改變的」,而且人們常常選擇自己的生活形態。

  哲學家:就是這樣。

  年輕人:我一直沒有辦法改變,是因為我自己不斷決定「不要改變」!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選擇新的生活形態,也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所以才會不幸。我的理解應該沒錯吧?

  哲學家:沒錯。

  年輕人: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具體怎麼做才能「改變生活形態」?這部分您還沒說明。

  哲學家:的確。你現在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就是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形態」的決心。

  比如你剛剛說:「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就能變得幸福。」像這樣,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變。為什麼?因為你會把「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年輕人: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哲學家:我有一位年輕的朋友,他夢想成為小說家,卻一直沒有寫出什麼作品。他的說法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寫小說,結果當然沒有寫出東西來,更別說參加什麼文學獎甄選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他只是藉著不參加甄選,保留一點「只要我願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他不想被人批評,更不想面對自己那麼糟糕的作品萬一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只要時間夠的話,我也可以」、「只要環境許可,我也能寫」或是「我真的有才華」等各種可能性之中。再過個五年、十年,他應該就會開始找別的理由,像是「我已經老了」或「我有家庭要顧」之類的藉口吧。

  年輕人:……他的心情,我非常能體會。

  哲學家:去參加甄選,就算落選也沒關係,說不定還會因此得到更多成長,或是瞭解到自己應該換條跑道。總之,不管怎樣,都能往前邁進。剛剛所說的改變生活形態,就是這麼會回事。如果不參加甄選、不接受挑戰,就哪裡也去不了。

  年輕人:或許是擔心夢想會因此破碎吧!

  哲學家:你覺得呢?最單純的目標,也就是該做的事就在眼前,卻又要拚命替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你不覺得這樣活得很辛苦嗎?夢想成為小說家的他,正是把「自己」的人生變得複雜,讓幸福生活難以實現的實例。

  年輕人:……太苛刻了。老師您的哲學實在太嚴苛了!

  哲學家:或許算得上一點猛藥吧。

  年輕人:當然是一點猛藥!

  哲學家:不過,一旦改變了對世界和自己的定義(生活形態),你與世界之間的所有關聯和行動也非改變不可。請不要忘了這個「非改變不可」的部分。你還是「你」,只需要重新選擇生活形態就可以。或許有點嚴苛,但很單純。

  年輕人:不是這樣。我說的嚴苛不是這個意思!「心理創傷並不存在,跟外在環境也完全無關。所有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你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聽了老師的話,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被判了罪!

  哲學家:不,這不是在判你的罪;阿德勒的目的論反而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年輕人:在當下的我自己的人生?

  哲學家:是的,因為過去種種並不存在。

  年輕人:……好吧。老師,我實在沒有辦法百分之百同意您的論點,而且還有很多地方有疑問、想提出反駁。不過說真的,也有些說法值得我仔細思考,甚至讓我想進一步瞭解阿德勒心理學。今天晚上我們就先到這裡吧,請允許我下星期再來打擾您。說實在的,我覺得整個腦袋已經快要爆炸了。

  哲學家:沒問題。的確需要花點時間想一想。我一直都在這裡,你方便的話,隨時都可以過來。這樣的討論讓我很開心,謝謝你。下次再來聊聊吧。

  年輕人:最後還有一件事。今天接連討論了一些比較有衝突性的話題,我想我可能說了一些失禮的話,真是對不起。

  哲學家:別放在心上。你可以去翻翻伯拉圖的《對話錄》。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在和他討論的時候也毫不客氣,言詞及態度更是尖銳到令人驚訝的地步。其實這原本就是討論時應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