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如何面對「人生任務」

  年輕人:嗯。可是我的疑問還是存在,就是那句「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關於自卑感是人際關係中的煩惱,還有自卑感對我們的影響等說法,我的確是懂了。至於人生並不是競賽這件事,我也承認它是說得通的。但我真的沒辦法把別人當成「夥伴」,心裡總覺得對方是「敵人」,這一點應該也沒錯。

  我只是很難想像,為什麼阿德勒那麼重視人際關係,甚至斷言「所有的一切」都與它相關。

  哲學家: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部分,不管怎麼把它擴大思考,都還不足以解釋完全。你還記得嗎?上次我說過:「你所欠缺的是變得幸福的勇氣。」

  年輕人:想忘也忘不掉。

  哲學家:那麼,你又為什麼無法把其他人當成「夥伴」,只覺得是「敵人」呢?那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人生的任務」。

  年輕人:人生的任務?

  哲學家:是的,這非常重要。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對於人類的行動與心理層面都提出了很明確的目標。

  年輕人:喔?是什麼樣的目標?

  哲學家:首先,行動面的目標有「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兩項。而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則是「我是有能力的」,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這樣的認知。

  年輕人:請等一等,我做個筆記。

  行動面的目標:

  一、獨立

  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然後,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則包括兩項認知:

  一、我是有能力的

  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我也知道這個部分很重要啦。身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在於他能與社會的和諧相處下生活,好像也和我們目前為止討論的話題有關。

  哲學家:接著,這些目標將在面對阿德勒所說的「人生任務」時達成。

  年輕人:所謂的「人生任務」是?

  哲學家:所謂的「人生」這兩個字,請你從小時候開始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有父母、親人的保護,尤其是不用工作也能活下去。可是不久後,「獨立」的階段就來臨了,不能一直依靠父母。精神上的獨立就不用說了,在社會上也要獨立,必須從事某些工作——這裡所說的「工作」不是只有在公司上班那麼狹隘而已。

  而且成長過程中,會有各種不同的交友關係。當然,也有可能和其中某個人談戀愛,進一步走入婚姻。這樣一來,就開始了婚姻關係;有了孩子之後,親子關係也跟著出現。

  阿德勒將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以及「愛的任務」三項,統稱為「人生任務」。

  年輕人:這種情況下的「任務」,是指身為社會一份子的義務嗎?像勞動或納稅那樣的?

  哲學家:不,請以人際關係為主軸來思考,它指的是人際關係中的距離,還有深度。為了強調這一部分,阿德勒曾經以「三種羈絆」來說明。

  年輕人:人際關係中的距離和深度?

  哲學家:當一個人以社會中的一份子而活著的時候,就不得不直接面對人際關係,這就是人生的任務。在「不得不直接面對」這層意義上,正是一種「任務」。

  年輕人:嗯,具體來說呢?

  哲學家:首先,我們從「工作的任務」來想想看。無論哪種工作,沒有一種是可以獨自完成的。以我來說,通常會在這間書房裡寫著要出書的稿子。這是沒有別人可以替代、必須自己完成的工作。但就算是這樣,還是要有編輯、裝訂、印刷,以及經銷或書店的眾人協助,才能圓滿完成這項工作。原則上,沒有一種工作是不用跟他人合作的。

  年輕人:廣義來說是這樣吧。

  哲學家:但是如果以距離和深度來考量的話,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難度最低的。因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有一個很明確易懂的共同目標,那就是成果。即使過程中有些合不來,還是能互相合作;應該是說非合作不可。當彼此之間的關係只限於「工作」時,只要工作時間結束或換了工作,雙方就會變回不相干的陌生人。

  年輕人:的確是。

  哲學家:至於會在這個階段的人際關係中受挫的,是那些被稱為尼特族或繭居族的人。

  年輕人:咦?請等一等!照老師您的說法,這些人並不是不想工作、不願意勞動,完全只是為了逃避「工作中所牽連的人際關係」,所以才不去工作嗎?

  哲學家:先不說本人有沒有自覺,又自覺到什麼程度,問題的核心還是人際關係。譬如說:為了求職寄出履歷表、接受面試,結果好多家公司都沒錄取。不只自尊心受損,甚至自己也不明白,為了工作遭受如此對待,到底有什麼意義?又或者:在工作上出了大紕漏,讓公司遭受巨額損失,眼前一片黑暗;明天開始,連公司都不想去了。前面說的這些人,都不是討厭工作這件事。他們不想面對的,其實是因為工作遭受別人批評、譴責,說你「能力不足」或「不適合這份工作」等等,在身上烙下「無能」的烙印,讓自己寶貴的尊嚴受傷。總而言之,一切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