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信用和信任有什麼不同?

  年輕人:可是您說的「積極正面的斷念」,卻有一種悲觀的感覺。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不斷討論到現在,結果卻出現「斷念」這種字眼,也未免太淒涼了吧。

  哲學家:是嗎?事實上,「斷念」這個詞,其實隱含了「辨明真相後的達觀」的意思。確實明辨事物真理並有所定見,就能有所取捨,應該不算悲觀吧。

  年輕人:明辨真理、有所定見……

  哲學家:當然,並不是做到積極正面的斷念和接納自我,就可以得到社會意識。要將「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絕不可或缺的是第二個關鍵字:「信任他人」。

  年輕人:信任他人。就是相信別人的意思吧?

  哲學家:我們要把這裡所說的「相信」,分成信用和信任來思考。首先,所謂的「信用」是有附帶條件的,也就是英文裡的「credit」。例如:當你想向銀行藉錢的時候,必須提出一些東西做擔保,而銀行則針對擔保品的價值估算藉貸的金額,決定要藉你多少。所以,「如果你還得起的話,就藉你」或「只藉你可能還得起的金額」,這種態度並不是信任,而是信用。

  年輕人:唉,銀行融資都是這樣。

  哲學家:相對來說,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係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信用」,而是「信任」之上。

  年輕人:這裡所說的「信任」是?

  哲學家: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足以證明,也選擇相信;完全不考慮擔保的問題,無條件相信,這就是信任。

  年輕人:無條件相信?難道又是老師您最擅長的「博愛」嗎?

  哲學家:雖然不附加任何條件相信別人,有可能遭到背叛,就像藉貸關係中的擔保人,有時候也會蒙受損失,但儘管如此,依然保持相信的態度,就稱為信任。

  年輕人:那種人,根本是弱智的濫好人嘛!老師您也許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場,但我可是人性本惡論者。無條件相信不相干的人,不過就是被利用罷了。

  哲學家:或許有可能被欺騙、被利用沒錯。不過換個立場,你站在背棄別人的那一方想想看,如果有個人在你背叛他之後,依然選擇無條件相信你,不論遭受什麼對待,都還是信任你。對於這種人,你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他嗎?

  年輕人:……唉。這個嘛,可是……

  哲學家:一定很難吧?

  年輕人:這什麼嘛。您最後打算用溫情攻勢嗎?要我把自己當成聖人那樣相信對方,用這種方式讓他良心發現?阿德勒口口聲聲說不論及道德,結果還不是又回到道德問題!

  哲學家:錯了。信任的反面,是什麼?

  年輕人:信任的相反詞嗎?呃,是……

  哲學家:是「懷疑」。假設你把「懷疑」加入人際關係的基礎中好了。你懷疑別人、懷疑朋友,甚至連家人或情人都懷疑。

  那到底會由此衍生出什麼樣的關係呢?當你帶著懷疑的目光時,對方瞬間就會知道,直覺會告訴他:「這個人不信任我。」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彼此還能建立什麼正面的關係嗎?事實上,我們必須無條件地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

  年輕人:……嗯。

  哲學家:阿德勒心理學的想法很簡單。你現在心中所想的是:「再怎麼樣無條件信任他人,最後不過是遭受背叛而已。」可是,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己要怎麼做就行了。如果想著「對方若不背叛我,我就給與同等的回報。」那就完全是有擔保或有條件下的信用關係。

  年輕人:您是說,這裡也要課題分離?

  哲學家:是的,如同我一再說明,能做到課題分離的話,人生就會回覆到令人驚訝的單純樣貌。只是說歸說,要瞭解課題分離的原理原則並不難,實踐它卻很困難。這一點我承認。

  年輕人:意思是要我們信任所有人,不論如何被欺騙,也要繼續相信,當一個愚蠢的濫好人就對了,是嗎?這種說法,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心理學,根本就是宗教人士在傳道嘛!

  哲學家:關於這一點,我是斷然否定的。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基於道德上的價值觀,才提倡「無條件信任他人」。所謂的「無條件信任」,不過是為了改善人際關係、建立橫向關係的「手段」而已。

  如果你不想和對方保有良好關係的話,拿剪刀一刀剪斷也無妨。因為要不要剪斷這層關係,是你的課題。

  年輕人:好,假設我想跟朋友保持良好關係,選擇無條件信任他。我為他四處奔波,他需要錢,我就給錢,還付出我所有的時間和努力。結果他還是背叛了我。您覺得如何呢?如果被一個自己無條件信任的人狠狠地在背後捅一刀,我的生活形態豈不是要變成「以他人為敵」的狀況了嗎?

  哲學家:看來,你還是不瞭解信任的目的在哪裡。舉例來說,你對正在交往的對象起了疑心,覺得「她說不定劈了腿」。所以你積極地想尋找對方偷吃的證據,你認為結果會變成如何?

  年輕人:喔,這要看狀況吧。

  哲學家:不,不論是哪種狀況,你都會找到一大堆她劈腿的證據。

  年輕人:啊?為什麼?

  哲學家:對方無心的舉動、和某人在電話中對談的語氣、你聯絡不上她的時間等等。只要你帶著懷疑的眼光,所有的一切看起來都會是劈腿的證據,即使事實並非如此也一樣。

  年輕人:……嗯~

  哲學家:你現在不斷擔心「遭到背叛」,只注意受傷時的痛苦。但是,只要你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年輕人:唉,您要說的意思我都懂,建立深厚關係的大目標我也知道。可是害怕遭人背叛的這個事實還是存在呀!

  哲學家:如果是膚淺的泛泛之交,關係破裂時的痛苦就比較小;相對的,這種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喜悅應該也比較少。能夠藉著「信任他人」擁有他人深厚關係的勇氣,你在人際關係上所獲得的喜悅,還有人生中的快樂也會增加許多。

  年輕人:不是的!老師您又錯開我的話題了。我要跨越遭受背叛的恐懼時所需要的勇氣,究竟要從哪裡來?

  哲學家:接納自我。坦然接受原來的自己,只要可以分辨「自己做得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就能瞭解到背叛這件事是他人的課題,要信任他人應該也會變得不那麼困難了吧。

  年輕人:您的意思是,會不會背叛是他人的課題,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是嗎?積極正面的斷念?老師,您的論點總是把感情排除在外!這樣的話,遭背叛時的憤怒或悲傷又該怎麼處理呢?

  哲學家:悲傷的時候,就盡情悲傷呀。正因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會綁手綁腳,沒辦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請你想一想,我們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選擇懷疑。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要把他人當做夥伴,到底該選擇相信還是懷疑,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