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
工作狂是人生的謊言

  年輕人:我懂了。我承認自己的確沒有「勇氣」去接納自我或信任別人。不過責任真的都只在「我」身上嗎?不是吧。那些不講理、無緣無故攻擊我的人應該也有問題吧?

  哲學家:的確,這世上並不全都是好人,人際關係中所發生的種種不愉快想必很多。但是必須搞清楚一個事實,不可混淆,那就是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只有發動攻擊的「那個人」是有問題的,絕對不是「大家」都錯了。

  生活上有某種精神障礙的人,只要一髮生什麼事,就會用「大家」、「每次」、「全都」這些字眼。像是「大家都討厭我」、「每次都只有我吃虧」或是「全都錯了」之類的。如果你平常說話也習慣用這些字眼,甚至成了口頭禪,千萬要注意。

  年輕人:……嗯,是有幾分道理。

  哲學家: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是一種缺乏「人生協調」的生活方式。只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就拿來當成整體的判斷依據。

  年輕人:缺乏人生協調?

  哲學家:猶太教的教導中有這麼一段話:「假設有十個人,其中一個人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批評你,他不喜歡你,你也不喜歡她。有兩個人跟你非常合得來,可以成為好朋友。至於剩下的七個人,並不特別屬於哪一邊。」

  這時候,你會把焦點放在那個討厭你的人,還是另外兩個非常喜歡你的人?又或者是剩下的七個人?那些缺乏人生協調的人,眼中就只有討厭的人,而且會把這種感受用來評斷「全世界」。

  年輕人:嗯~

  哲學家:我曾經參加一個口吃人士和其家族舉辦的工作坊。你身邊有誰也有口吃的毛病嗎?

  年輕人:喔,我以前念國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說話會口吃。我想,他跟他家人應該都不好受吧。

  哲學家:為什麼口吃會讓人不好受?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為口吃而苦惱的人,其實是因為只關心「自己說話的方式」,所以感覺自卑、活得很痛苦。越是這樣,自我意識就越強烈,就更是說不出話來。

  年輕人:只關心「自己說話的方式」嗎?

  哲學家:是的。一般來說,就算說話稍微有點結巴,卻很少有人會拿這個當成笑柄來嘲笑或瞧不起你。用我們剛才那段話來比喻的話,也不過就是「十個人當中的一個」罷了。更何況,如果真的有那種愚蠢的人,我們主動和他一刀兩斷也沒關係。只不過,缺乏協調的人會單單專注在那一個人身上,覺得「大家都在笑我」。

  年輕人:不過這就是人之常情呀!

  哲學家:我有一個定期的讀書會,其中也有人會口吃。他朗讀的時候會結結巴巴的,可是沒有任何人以這個為理由取笑他,而是靜靜地、很自然地等他慢慢往下念。應該不是只有我的讀書會才這樣吧。

  人際關係發展得不順利,不是因為口吃,也不是因為臉紅恐懼症。真正地關鍵明明在於沒有做到接納自我、信任別人,還有貢獻他人。可是卻誤把焦點放在無關緊要的一小部分,甚至打算用那種狹隘的觀點來評論全世界,這是缺乏協調的人生,也是錯誤的生活形態。

  年輕人:老師,該不會您對有口吃的人也是這麼嚴厲吧?

  哲學家:那當然。一開始雖然也有人採取抗拒的態度,不過在三天的工作坊結束之後,大家就都能接受了。

  年輕人:喔~確實是很有意思的討論。不過,我覺得口吃似乎是比較特殊的。還有沒有其他例子可以說明?

  哲學家:例如:工作狂。這些人也很明顯是缺乏人生協調。

  年輕人:工作狂?為什麼呢?

  哲學家:會口吃的人,只憑著事物的一部分就對整體下判斷。而工作狂則是只專注在人生中某個特定的面向。

  他們可能會用「工作太忙所以無法兼顧家庭」為自己辯解。這也是人生的謊言。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想要迴避其他責任而已。阿德勒認為,生活原本就該對家事、養育兒女、還有交友和興趣都要付出關心,而不是特別專注在某一部分。

  年輕人:啊,我父親就是這種人。完全變成工作狂,一心一意追求工作上的成果,還把自己工作賺錢這件事拿來當成支配家人的理由,是一個想法非常專制的人。

  哲學家:就某種意義來說,這是迴避人生任務的生活方式。所謂的「工作」,並不專指在公司上班這件事。家裡的工作、養兒育女,還有對地區社會的貢獻、興趣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算是「工作」。公司什麼的,不過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完全只考慮公司的工作,正是缺乏人生協調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對呀,沒錯,就是這樣!而且這些被撫養的家人根本就沒辦法反駁。聽到我父親凶巴巴地說:「你以為你是靠誰才有飯吃的!」也沒辦法頂嘴。

  哲學家:這樣的父親只能藉著「行為的層級」來認定自我的價值。認為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工作、賺錢撫養家人,也得到社會的認同,所以自己在家人之中應該是最有價值的。

  但無論是誰,都會有從生產者這個位置退位的一天。例如年紀大了要退休,不得不依靠退休金或孩子的援助過日子;又或者雖然還很年輕,卻因為受傷或生病而無法工作。這時候,只能由「行為的層級」來接納自我的人將會遭受嚴重的打擊。

  年輕人:「工作是人生的全部」,就是他們的生活形態嗎?

  哲學家:對。是缺乏人生協調的一群人。

  年輕人:……這麼說的話,上次老師您提到的那個「存在的層級」,我好想比較懂得它的意思了。的確,我自己也沒有認真想過,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工作——也就是用「行為的層級」來說,什麼事也都做不了的情形。

  哲學家:要以「行為的層級」還是「存在的層級」接納自我,這正是與「變得幸福的勇氣」息息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