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基礎建設與貿易→建設是成長或浪費?

  以前島民都飲用山間溪水,他們用各種容器把水從小溪運到自己的小屋裡。

  因此,大多數人都不會選擇在遠離水源地的地方生活或者工作,缺水的狀況也使農業發展受阻。這些因素都限制了小島的整體生產力水平。

  有一年,小島上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旱災,不少溪流乾涸了。缺水嚴重,人們幾乎無法生存。

  災難過後,島民們想尋找一種解決辦法,以防止日後再發生類似的災害。

  聰明的漁民艾伯五世(艾伯的第五代孫)解決了這個難題。他注意到,雨水形成的洪流會聚積起來形成水塘。受到大自然的啟發,他設計了一個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儲存起來以備將來之用。但是,為整個島嶼提供水源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按照他的設想,自來水廠項目需要182 500條魚的工程款,這些魚可供250名工人食用兩年。於是,他向曼尼·季金借款。曼尼很喜歡這個想法,但是他沒有足夠的魚。於是艾伯五世做了最壞的打算,向銀行借魚。

  出乎他的意料,馬可欣·郝寅航(邁克斯·郝寅航的後代)表示對這個貸款項目很感興趣。儘管工程費用很高,但考慮到未來的潛在收益,冒一次險也是值得的。如果這個項目成功的話,銀行很快就能收回成本,而且島上的所有人都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然而,不管她多麼喜歡這個主意,如果島上的存魚不夠,郝寅航也無力支持這個項目。而島上的確沒有足夠的存魚可以供250個不捕魚的工人食用兩年。

  但是竣工之時,自來水廠如廣告中宣稱的那樣送來了水,並歸還了貸款和利息。

  島民也願意每年付出一定數量的魚來換取自來水。自來水廠用這筆錢僱用了100多名工人維護這個複雜的供水系統。

  自來水廠項目取得的巨大成功給整個島嶼的經濟帶來了好處。自來水服務收費合理,讓遠離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水,以前的不毛之地也可以種莊稼了。

  水管內水流平穩,可以用來推動機器,這就催生了新的產業。

  由於人們現在不需要再用手提水,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生產產品、提供服務或者開發新的投資項目。高生產率使得全社會的捕魚量上升,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

  【故事引申】

  現在島上的社會比當初只有三個人徒手捕魚時要大得多了。在一些人看來,支配經濟的原理已經改變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正如數學原理不會因問題的大小而改變,基本經濟原理也不會因經濟的大小而改變。人們常常認識不到這一點,是因為在儲戶和借款人之間存在著很多層關係。但是,自我犧牲、儲蓄、借貸、投資、經濟刺激因素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永遠不變的。

  .貿易

  隨著島上經濟的發展,出口產品的能力也增強了。很快,不少大型貨運木筏就滿載著魚、運魚車、衝浪板、長矛和獨木舟駛過公海。由於物美價廉,這些產品在整個大洋上都享有盛譽。人們用它們換取了鮮魚和其他以前從未在小島上見過的商品。

  由於島上的探險者和其他島嶼建立了聯繫,貿易得到了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如果自由貿易不受限制地自由發展,就會給所有人帶來好處。

  有些島嶼(或者城市、國家甚至個人)通常會有一些產品相對過剩,而別的島嶼正好缺乏這類產品。於是,每個人、每個國家或者島嶼都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實現利益最大化。

  比如,附近有座小鼓島,你可能猜到了,島上有大量的小鼓。當地人製作小鼓的技藝登峰造極,而且島上長滿了最適合製作鼓的樹。因此,島上的小鼓不計其數,價格也很低廉。作為島內貿易品,小鼓的銷路不暢。

  離小鼓島100公里的地方有座狂舞島,島上的居民對小鼓情有獨鍾。不幸的是,這座島上沒有適合製作小鼓的樹。因此,在狂舞島上,小鼓是罕見而珍貴的貨物。狂舞島上有大量的椰子防曬油,但是島上的居民皮膚黝黑,沒有必要防曬,因此防曬油對他們來說幾乎一文不值。

  也許是命運使然,在島上無情的烈日下,皮膚白皙的小鼓島人備受慢性灼傷的煎熬。

  在這兩座島嶼取得聯繫後,立即展開了小鼓和防曬油的大宗交換。每座島嶼都利用自身的優勢把在島外售價更高的貨物運往另一座島嶼。在這種交換安排中,兩座島嶼都受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節奏感很強的鼓聲響徹兩座島嶼。

  國際貿易與個人勞動分工沒有什麼區別。每個人或者每個國家都用自己多餘的或者擅長生產的產品,換取自己缺乏的或者不擅長生產的產品。

  【現實連結】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會對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只有在收益大於支出時,這種投資才有效果。反之,這些項目就是在浪費資源並阻礙經濟增長。

  目前,很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錯誤地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並不是可能帶來長期收益的投資,而是增加就業和提振經濟的直接手段。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美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遠遠不夠。彌補這個缺口對於目前的經濟狀況而言無疑是一種負擔。我們將來才能看到這些投資的收益,而且前提是投資必須成功。

  在我們的故事中,借給自來水廠項目的182 500條魚就不能再用於其他能夠創造就業崗位的投資項目了。其實那個機會不錯。假如這些魚被用在了一個毫無價值的項目上,比如阿拉斯加臭名昭著的「絶路橋」,那就浪費了島上的儲蓄,白費了250名工人兩年的辛勤勞動。

  在美國早期的歷史上,類似自來水廠這樣的項目往往是由私營部門發起的。然而,由於這些項目能否成功很難預料,在這個政府幾乎控制了一切基礎設施建設的時代,這樣一個工程的融資、建設直到最後投入運營都由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公司完成,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在過去事實就是如此。

  舉例來說,紐約地鐵基本上就是由私營公司建設的,而且在近40年的時間裡都是由私營公司負責運營。雖然地鐵的造價不菲,但還是實現了贏利。更值得一提的是,40年裡車票價格從未上漲。

  現如今,選民很容易相信大型公共設施都應該由政府運營,比如下水道、高速公路、運河和橋樑這些可以為所有人提供方便的設施。

  政治家們成功地讓民眾相信,唯利是圖的私營公司一有機會就會搾取民眾的血汗錢。他們用來證明這些論點的證據多半都是從情感上煽動,引起民眾的共鳴。其實我們更能確定的是,政府對於公共設施和服務的壟斷幾乎必然會造成效率低下和貪污腐敗。

  如果政府工程入不敷出且服務質量很差,自由市場的原則也無法幫助其走出困境。政府通常會通過提高稅收填補漏洞。這樣一來,不僅浪費了社會資源,也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在貿易上,人們也有同樣的錯誤理念。自由貿易的反對者試圖保護美國的就業崗位不受海外競爭的影響,但是他們忽略了進口的好處,忽視了限制選擇範圍對消費者造成的潛在損失。

  比如,如果進口的T恤衫比美國本土生產的T恤衫便宜,那麼美國人就可以在T恤衫上少花一些錢。省下來的錢可以用於生產別的東西,比如滑板。這對於美國國內的公司,比如優秀滑板製造商,是很有利的,對那些能夠輸送其最有價值產品的公司也是有利的。

  可是美國國內那些製作T恤衫的失業工人怎麼辦呢?如果他們的僱主不能在生產T恤衫上找到競爭優勢,這些工人只能去找別的工作。但是,提供就業崗位並非經濟的目的。經濟的目的是不斷提高生產力。

  保留無效率的勞動力和資本使用方式對整個社會是沒有好處的。如果美國在T恤衫生產方面沒有競爭優勢,那麼它就應該找到自己具有優勢的行業。

  如果通過貿易壁壘保護這些就業崗位,製造T恤衫的成本還是會居高不下,那麼人們就沒有更多的錢購買滑板(舉例來講),滑板製造商就會蒙受損失。所以,這種做法雖然保留了上述就業崗位,但我們卻沒有看到那些因此失去的潛在崗位。

  浪費勞動力製造那些國外生產率更高的產品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我們專注於生產自己擅長製造的產品,就可以用它們換取別人擅長製造的產品,最終能得到更多。

  當然,問題在於,因為有了那些人為設置的高匯率、高稅率,以及工資法和勞動法,美國占優勢的領域並不多。這個局面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