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不斷縮水的魚就像貨幣一樣→支出>儲蓄、通膨問題

  參議員們都無法相信自己的好運。現在,他們可以隨意做出任何競選承諾了,再也不必維持收支平衡,也不需要通過提高稅率為支出籌錢了。

  因此,每年政府都發行數量超過銀行中可兌換的魚的魚邦儲備券。一旦儲蓄偏低,技師們就施展他們魔法般的技藝。這一切是如此令人興奮。雖然參議員們心中痛苦掙扎,想要控制局面,讓國家回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但是他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一些政府撥款支持的項目使大家受益。島上的海軍換了大船,讓小鼓島人無法靠近,新的道路系統使交通更加便利。然而,充滿爭議的清洗石塊就業計劃有多大價值就不好說了。島上到底是否需要閃閃發亮的石頭呢?人們的爭論絲毫不能降低那些因為這項計劃得到工作的人對該計劃的推崇程度。

  與此同時,新政府漁業部成立並開始運營。漁業部提供很高的工資和良好的福利,很容易就僱到了員工。被僱用的人很喜歡這份穩定的工作,很高興地把選票投給了他們的參議員贊助人。

  但是,在光鮮的外表下面,真正的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由於漁業部的員工不會出於個人利益去冒險或獲取利潤,所以他們的效率很低下。

  島上捕獲的真魚的增長率遠遠低於參議院發行的魚邦儲備券的增長率。

  很快,魚邦儲備券發行量過大,技師們不得不降低轉換率。10∶9變成了5∶4。也就是說,官魚比真魚要小20%。

  後來這個比率也無法維持平衡,轉換率又降到3∶2,最後降到了2∶1。

  官魚越來越小,不久後島民每天只吃一條魚已經無法填飽肚子了,大多數人每天至少要吃兩條魚。

  因為官魚是島上的貨幣,所以物價都必須相應上漲才能彌補魚損失的營養價值。於是通魚膨脹的難題產生了。儘管通常來說生產率提高會促使物價下跌,現在政府引起的通魚膨脹卻導致物價上漲。

  奇怪的是,物價上漲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人們莫衷一是。人們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因此阿里·格林芬提出了一個理論。他解釋說:「通魚膨脹是由一種叫作‘魚成本推動’的現象引起的。」他說高就業率(部分歸功於政府提供的就業崗位)和繁榮的經濟一起促使對魚的需求增加,推動了物價上漲。

  格林芬指出,現在大多數島民每天吃的魚是前輩們的兩倍,這就是經濟繁榮的明證。

  格林芬還提醒說,如果沒有穩定的通魚膨脹提供刺激,人們就會失去食慾,對魚的需求消失,那麼島上的經濟就會收縮。他進一步指出,每年貶值一半的通魚膨脹水平是最理想的。他說,通魚膨脹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

  「說得好,阿里。你都能把死人說活啦。」弗蘭基說。沒有人想到應該指責政府——這個引發通魚膨脹的真兇。

  有了這種可以任意填寫數字的空白支票,政府會繼續發行更多的鈔票取悅民眾。這樣一來,官魚的尺寸越來越小,越來越不值錢。因此,工資和物價都要上漲。有些年份,由於生產率提高的抵消作用,人們幾乎注意不到通魚膨脹,但是有兩件事是雷打不動的:官魚從未變大,物價從未下降!

  隨著通魚膨脹愈演愈烈,島民們終於注意到他們從銀行取出的魚比他們存入銀行的魚要小。因此,雖然有利息的誘惑,人們還是開始減少儲蓄,有些人索性一點兒也不儲蓄了。反過來,由於物價不斷快速上漲,人們必須抓緊消費,以免損失魚的價值。

  快速的通魚膨脹的最大受害者是退休人員。在參加工作的那些年裡他們把魚存入銀行,而現在他們每天必須吃兩三條魚才能果腹。他們原以為可以讓他們維持生活20年的儲蓄,四五年就用光了。

  通魚膨脹抑制儲蓄,銀行儲蓄額隨之降低了。結果,可以用來投資有前景的項目或者支持不景氣的企業的存魚減少了。相應地,企業開始削減成本,很多工人因此失業。很多島民迫切希望抵消通魚膨脹的影響,於是他們決定冒險把存款交給曼尼打理,因為曼尼承諾的回報率很高,這是投資者彌補損失的最大希望。

  後來失業率達到了危險的水平,人們要求政府採取措施。

  於是,參議院嚴格規定了企業應該向工人支付的最低報酬,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僱用和解僱工人,以及產品價格應該怎麼制定。有了這些限制,企業做生意更加困難,發展能力也受到限制。

  後來,一位新參議員林迪·B發現了一個競選的良機——這一次要建立一個大社會!林迪承諾,如果他當選,他不僅會為海軍裝備更大的長矛,還會向所有失業工人提供緊急失業救濟魚券,以緩解不景氣的經濟狀況。

  他的競爭對手巴蒂·金余僅僅做出要好好管理島上儲蓄的承諾,以及不干涉公民經濟自由的老生常談。更重要的是,巴蒂指出島國負擔不起昂貴的「長矛和魚」的政策。

  毫無懸念,林迪獲得了壓倒性勝利。

  這個過程依舊在持續。魚邦儲備券的發行量越來越大,而捕魚船隊帶回來的真魚卻越來越少。

  當官魚的尺寸變成只有原來的1/10時,即便是阿里·格林芬也明白他無法再弄虛作假了。當儲藏室裡只剩下魚骨時,他跑到參議院召開了緊急會議。

  【現實連結】

  經濟學家們非常成功地混淆了通貨膨脹的起因,手段之一就是簡化這個詞的定義。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因此,如果物價沒有上漲,就沒有通貨膨脹。

  但是上漲的價格不過是通貨膨脹的結果罷了!這就好比給氣球充氣,氣球就會不斷膨大一樣。通貨膨脹其實就是貨幣供應量增加,與其相反的情況即為通貨緊縮,意指貨幣供應收緊。從另一方面來說,價格自身其實不會膨脹或者緊縮,只會上漲或下跌。所以膨脹的不是價格,而是貨幣供應。

  凡是1990年以前出版的字典對通貨膨脹的定義都是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較新版本的字典的定義就開始鬆動了。不過,如果你明白通貨膨脹的真正含義,你就會明白,就算貨幣供應量增加,物價也可以保持平穩甚至下降。

  經濟不景氣時,人們會理智地選擇停止消費。一旦這樣,需求就會降低,物價就會回落。不過有時增加貨幣供應量能夠抵消這些因素,因為增加貨幣供應量會降低貨幣的價值。如果通貨膨脹發生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物價會上漲(前提是貨幣發行的速度足夠快)、保持平穩或者比正常情況下跌得慢一些。

  但是,經濟不景氣時,物價需要下跌才能平衡經濟局勢。經濟不景氣時需要通貨緊縮,物價下跌能夠削弱低就業率的影響。然而,當代經濟學家卻認為,物價下跌會導致經濟陷入需求崩潰的萬丈深淵。他們忘記了一旦物價下跌到一定程度,人們就會開始消費。這個過程淘汰了不必要的產能,把物價調低到符合內在供求關係的水平。

  通貨膨脹人為地使物價居高不下,妨礙了上述過程發揮作用。

  目前,許多政府應對經濟衰退的本能反應便是造更多的貨幣。但是如果貨幣投入過多,這種手段就會同時帶來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兩大問題,導致「經濟停滯型通貨膨脹」的出現。20世紀70年代,這種現象最為突出。然而,現今的許多經濟學家卻一股腦兒地將20世紀那段插曲拋到九霄雲外,堅持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根本不可能同時存在。他們認為,人們失業時,需求便會下降,價格也會隨之下降,可他們卻忽略了等式的另一邊:一旦工作的人數量減少了,生產的產品也會減少,供應量便會減少。而物質匱乏會導致價格上漲。如果人們向這種並不明朗的經濟狀況中投入更多貨幣,必然會導致價格飛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