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
緩兵之計→量化寬鬆政策的問題

  奧庫達與莎洛西滿心期待他們的各項新計劃能為這座小島帶來極大繁榮,可此時海外接連發生的幾件大事完全搶走了他們的風頭。朱特尼亞群島爆發了一次更加嚴重的小屋崩潰風暴。那裡孕育著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氣候溫和宜人,不遠處就是以海上夜生活聞名的小鼓島。於是一座座海濱度假小屋拔地而起,小屋建設和買賣的熱潮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投資者,他們將大量的魚投資在這裡。隨著魚越來越多地湧入群島,新的銀行和投資基金也紛紛建立起來。用於度假小屋建設的大部分魚是通過幾個投資方案籌集的,而這些方案都是基於金融巨頭曼尼先生開創的那些投資模式設計的。建棚熱帶來的其他活動不斷滲透到當地經濟的各個方面,這就意味著朱特尼亞群島的居民可以過上他們根本擔負不起的奢侈生活。於是,這裡成了吃空餉、悠閒生活以及提早退休的代名詞。

  但好景不長,美索尼亞的歷史在這裡重演了。朱特尼亞群島的小屋供過於求的問題終於演變為小屋大蕭條危機,此時那些野心勃勃的銀行和投資基金陷入了嚴重的困境,許多投資者也倉促地撤出了現金。鑒於這些做法,朱特尼亞群島的各類基金迅速跌至谷底,擁有此類資產的各大銀行很快也面臨著全面破產。於是,各島政府忙不迭地從其他島貸款,幫助本地銀行擺脫困境。這樣的做法總算解了燃眉之急,但很快,許多人意識到,朱特尼亞群島的各級政府實際上對債務清償問題也是一籌莫展,日子不比他們岌岌可危的銀行好過到哪兒去。於是,一場銀行業危機演變成了一場波及多島的政府債務危機。

  在這個緊急關頭,一個名為IMF(島際海上漁民組織)的跨洋機構倉促成立,並立即推出了一項計劃。

  IMF代表大洋上每個發達島嶼的利益,它從美索尼亞借來了數額巨大的魚邦儲備券(目前仍被視為最可靠的貨幣),並將這些儲備券貸給舉步維艱的朱特尼亞群島各政府。IMF相信,在事態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之前遏制住這場小屋危機,符合整個大洋的利益。

  有了IMF提供的魚邦儲備券,朱特尼亞政府就能夠兌現其向公民和外國債權人做出的承諾。那些已經退休的人得知不用再次工作,都鬆了一口氣。他們中有許多人最近剛從衝浪學校畢業,滿心期盼著能再一次過上那種慵懶、悠閒的慢節奏生活。

  雖然IMF提供的緊急財政援助貸款的利息很低,朱特尼亞政府仍然需要用真魚來償還債務(其實他們連償還本金的能力都不具備,但似乎根本沒人在意這件事)。

  儘管面臨著來自IMF的巨大壓力,朱特尼亞群島各政府並沒有推行任何行之有效的改革,結果就連利息的支付也成了巨大的負擔。考慮到這裡的政府腐敗,百姓養尊處優,好吃懶做,他們會不斷逃避自身的責任,IMF強制要求該群島接受了一項「剛性」計劃,其中包含提高稅收以及減少政府支出等內容。這一計劃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強烈抵制,他們覺得好像自己的島嶼被不懷好意的外島人控制了。

  而美索尼亞就要幸運得多。朱特尼亞群島出現的諸多問題極大地分散了美索尼亞民眾對國內矛盾的注意力。面對朱特尼亞的危機,整個大洋的投資者的反應都是:從該群島撤出所有魚,不再與這裡的任何基金有任何瓜葛。很多人開始把存款轉到魚邦儲備銀行,畢竟這裡一直是公認的規模最大、資金存儲最充足的機構。事實上,美索尼亞的經濟狀況也是岌岌可危,甚至比許多島嶼還要糟糕,但這種狀況似乎並沒有給存款人帶來多大困擾。實際上,美索尼亞能有驚無險地度過這次危機,完全仰仗該國令人欽佩的歷史和持久穩定的聲譽,人們始終相信該國銀行是不會破產的。

  奧庫達將意外之財投入自己的部分危機後應急項目中。他要求失業的漁民也要承擔還款的責任,增加了衝浪學校學生貸款的魚的數額,並且極大地拓展了魚郵票項目。

  雖然有些人最擔心的結果並未出現,但美索尼亞仍未脫離困境。魚的數量已經不足,新公司也無法象過去那樣不斷湧現,工作崗位少得可憐,明顯供不應求。僅存的一線希望來自衝浪學校,該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生源,學費也在持續上漲。鑒於當前經濟停滯不前的現狀,島上的很多人都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憂心忡忡,於是採取了明智的做法:他們幾乎苛刻地自我約束著,不斷降低消費,重新儲蓄。

  但當人們降低消費時,商店和企業就不得不做出調整。隨著待售的存貨越積越多,許多商家只好大幅降價,以吸引廣大顧客。但價格的持續走低,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通魚緊縮,開始成為伯南柯擔心的主要問題。他認為,價格下跌是自弗蘭基·迪普時代的大鯊魚氾濫以來最危險的經濟威脅,且不論當年還曾連續幾年禁漁了。伯南柯指出,一旦老百姓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將來總會降價,他們就會一再推遲購買時間。從理論上講,如果價格持續下跌,人們就有可能一直等下去,直到所有東西都免費白送。如果那種情況真的發生了,那所有的企業都會破產,全島的經濟會立即退回到網前時代(pre-net era)。

  對此,他提出了一個名為「定量魚券」的方案,這個獨特的新方法旨在通過向經濟中注入新的「魚邦儲備券」來刺激需求。

  但這個方案不是把錢直接送到老百姓手裡(這樣做看起來像是政府憑空創造出了許多魚邦儲備券一般),伯南柯提議通過曼尼的投資(尤其是那些針對破舊小屋區改造的投資)注入這些魚券,而曼尼的再融資基金隨後便會展開自己的各項投資活動,以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一旦經濟狀況看似有所好轉,人們就會開始消費,就好像一切真的好起來了一樣。

  消費會推動價格上漲,經濟得以健康發展。錯綜複雜的融資渠道使經濟本身看似逐漸好轉。然而,參議院的某些議員卻提出質疑:這樣一套人為系統是否具備長期的可行性?伯南柯向所有人保證說,這項計劃只是臨時性的。

  這一方案最終被定名為「定量魚券1號方案」,即QF1。該方案的推出備受推崇。華孚街(Wharf Street)再現昔日繁華,大批漁船來到這裡,但這次船上堆滿了鈔票,而不是一堆堆腐爛的魚。這些鈔票直接送到了曼尼的辦公室,這些錢要用來買進拖欠的小屋貸款,重新投資岌岌可危的企業,為學生提供低價的貸款等等。於是,小屋價格停止下跌,逐漸穩定,最終開始上漲。人們覺得比之前富足,於是開始消費,價格也開始上漲。一切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現實連結】

  從2010年起,全世界都將目光聚焦在一出慢動作戲劇上,這齣戲就是將所謂「PIGS」(即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國家捲入泥潭的債務危機。這些國家都有著陽光充足的地中海氣候、璀璨富有的歷史以及待遇豐厚的社會保障體系,除此之外,它們還都是歐盟成員,其負債水平也都遠遠超出本國經濟的發展。儘管每個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希臘卻不幸成為這次危機的靶子。

  就其經濟狀況的荒唐程度而言,希臘的確是個例外。據一份未經證實的財務報表(其中部分由美國投資銀行高盛設計,該銀行曾涉嫌金融欺詐)顯示,希臘2001年獲准進入歐元區,開始使用強勁穩健的歐元作為流通貨幣,作為回報,希臘要在歐元區嚴格的財政指導下發展經濟。但是,南北歐之間政治獨立與文化差異結合方式的大不同會導致嚴重的貨幣混亂局面,而那些一心想推行單一通貨的設計師當時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儘管希臘從2004~2006年的房地產建設熱潮中獲益不少,但到了2010年,一個事實卻越來越清晰:這個國家已經無望償還已有的債務,更沒有可能兌現自己對公民的承諾了。希臘成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國家,成了短期工作、長期罷工、提早退休、連續逃稅的代名詞。通常來說,一個國家淪落到希臘這樣的地步,會通過否認債務或貨幣貶值來應對危機。但作為歐元區的一員,這些做法希臘一樣也不能採用。

  這一事件導致的政治與經濟危機,使歐洲連年穩居全球經濟新聞頭條。這對美國來講倒是幸事,歐洲的諸多問題對美國而言,無異於天賜良機。希臘首都雅典大街上遊行的人群不僅是經濟惡化的醒目標誌,還使恐懼蔓延,令整個歐洲大陸深陷泥潭。這樣的劇變使許多投資基金轉而越過大西洋,去尋找更安全的避風港。於是,在美國經濟亟須支撐之時,大量資金及時湧入美國。諷刺的是,許多經濟學家對此的評論居然是,歐洲的問題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的負擔,然而實際上,這些問題帶給美國的明明是一種福祉。

  儘管希臘的經濟狀況遠不能跟美國相提並論,但並不是整個歐洲大陸都不如美國。事實上,德國(毋庸置疑是推動整個歐元區發展的經濟強國)的經濟狀況遠好於美國,但歐元區至少得共同面對債務管理失控的困境。美國政府也要做出與歐盟類似的努力才行。雖然歐洲的政治聯盟仍有待完善,至少該組織還沒有為歐洲開出那一劑最危險的經濟藥方:量化寬鬆。

  2008年之前,量化寬鬆這一概念尚未普及,只有大學經濟學系的學生聽說過。而過去幾年間,量化寬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影響股票、債券和房地產走勢最重要的因素。儘管很多人知道美國依賴量化寬鬆,但很少有人真正看透其本質:向金融市場注入新的資金,以推動價格上漲。實際上,量化寬鬆不過是通貨膨脹的一種委婉表達,它也成為美聯儲將政府債務貨幣化的隱秘手段。

  但想用量化寬鬆政策來修復萎靡的經濟,就好比企圖用汽油去救火一樣,汽油越多,火勢就越旺。如果不知道汽油具有可燃性,你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火沒撲滅是因為汽油的量不夠大。要是這樣的誤解不消除,形勢就會持續惡化,直到火勢失去控制。這不正是美國當前經濟狀況的真實寫照麼?!

  正如本書前文所述,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消費會促進經濟增長。增加貨幣供應量固然會鼓勵人們消費,但對擴大需求卻毫無裨益,而需求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