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名利場》封面刊登了凱特琳·詹納①的照片,我突然想起另一個變性人。她是在大概一百多年前,以一幅肖像的方式,首次將自己的女兒身展示給世人的。她就是莉莉·易北。1930年,莉莉從她和妻子格蕾塔在巴黎共用的畫室出發,前往德國,在德勒斯登市立婦科診所進行了一系列的手術,完成了自己的變性。住在診所的那段時間,她喜歡坐在易北河岸邊,回憶作為男子的過去——她生來是男兒身,名叫埃納爾·韋格納——同時她也思考作為真實自己的未來。(她作為女人的姓就是從「易北河」而來。)離開診所之後,莉莉本想低調生活,保護自己的隱私。但她變性的消息開始被歐洲媒體大肆宣揚。所以她勇敢地前進一步,公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她接受了一個丹麥記者的一系列採訪,站在一個變性人的角度,描述了一路走來的經歷,以及變性過程中她的妻子所扮演的角色。兩夫妻都是畫家,所以她還講述了藝術對她個人認知的影響和塑造。20世紀30年代初,莉莉·易北曾經在短暫的時間佔據了國際新聞的顯著位置。作為第一批接受變性手術的人之一,她的名字在全世界都見諸報端。現在,電影《丹麥女孩》問世,埃迪·雷德梅恩在其中塑造了莉莉的形象。更多的人知道了她,瞭解了這個「變性先鋒」的故事。
大約二十年前,我還是個年輕的作家時,第一次讀到了莉莉的故事,其中很多元素都令我好奇和著迷:她「勇敢做自己」的勇氣;她還在婚姻關係中就進行了變性;故事發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歐洲,非常懷舊的氣氛;還有她在LGBTIQ②的群體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最讓我浮想聯翩的是其中一個細節,莉莉的妻子格爾達③創作了多幅油畫,都是莉莉肖像。畫中的莉莉非常美麗,迷人的黑色雙眸,雙唇脈脈含情。這些開始於莉莉變性歷程初期的肖像,是她最早的公眾形象。這些畫作中,莉莉或躺在貴妃椅上,手臂枕在腦後;或悠閒地打撲克,一隻腿搭在椅子上;或轉過身,深邃的眼中似有千言萬語。莉莉的肖像在哥本哈根和巴黎的藝術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大家被這個女人的肖像深深吸引住了,她的表情似乎和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變化萬千,意味幽遠。而莉莉·易北本人也和畫一樣,內涵豐富。她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和意義都完全不同。她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激勵人心的東西,而這就是其中之一。對我來說,對莉莉的思考越多,就越深入地理解了她充滿藝術、愛與自我認知和尋找的一生。
藝術家總是能見人之所未見,看到那些甚至還不存在的東西。他們想像中的世界,總比旁人要豐富和怪誕。藝術家們同時也解讀現實,使其更為豐富和持久。莉莉·易北的故事,關乎藝術,關乎創造,關乎實現想要的生活。這個故事中的藝術家們,通過他們的藝術,解讀眼前的世界,也解讀自己。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儘管變性前是一個名聲在外的成功畫家,莉莉卻堅持否認自己的藝術家身份。她說藝術和繪畫屬於埃納爾(此刻我在辦公室打出這些文字,身旁掛的畫中有一幅畫的是一座法國城堡,畫家的簽名正是「埃納爾·韋格納」)。但我不同意她的說法。毋庸置疑,莉莉是一個藝術家,她最偉大的作品就是自己。她為自己勾畫了一個未來,並盡己所能去創造這個未來。我經常久久地注視格爾達畫的莉莉。畫裡的莉莉並非完全寫實(就像莫奈畫布上的草垛也是印象派),都是格爾達的解讀,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象徵意味,顏色十分活潑跳躍(大量運用各種粉色、綠色和黃色)。不過這些畫都抓住了莉莉的靈魂與內涵,比我見過的任何本人的照片都要生動。世人就是通過這些肖像,首次見到了莉莉。我也是通過這些肖像,開始瞭解這個女孩靈魂中的一些色彩、輪廓和陰影。
莉莉·易北的故事也關乎「愛」。在親密的關係中,我們表達,我們傾訴,我們宣洩許許多多的情感。我覺得,深入瞭解莉莉的關鍵之一,就是格爾達。在兩人的婚姻關係中,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親密的小港灣,港灣中的愛情,如此真摯,卻又如此脆弱。就是在這個私密的空間之中,莉莉首次出現。我非常好奇,格爾達為什麼能接受莉莉進入他們的婚姻,她是如何接受的,她在莉莉的變性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是出於熱愛與付出,關心和保護,還是格爾達有著更為複雜的動機和想法?莉莉成了格爾達的「繆斯」,出現在她最著名的一些畫作中。現在這些畫作價值不菲。格爾達通過莉莉,實現了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一些抱負和理想。
莉莉·易北的故事當然也是身份認同的故事。如今,她早已化身為變性運動中一個標誌性人物。在去世之前,她對《從男人到女人》(ManintoWoman)一書的作者描述了自己的豐富經歷,幫助完成了這本半虛構的傳記;她還接受了一系列的媒體訪談,再加上她本身的豐富經歷,在當時擴展了公眾對性別身份的認識和理解。從那時候起,她就激勵了很多變性人和同性戀者,摘掉面具,找回自己。莉莉很清楚,違心地活著,不如不活。我們到底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想讓別人怎麼看我們?這些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內心掙扎和鬥爭的核心。如果有了答案,你就離徹底的解放和自由更近了一步。大概一個世紀以前,莉莉·易北幫助自己,找到了答案,攻克了這些難題。她在畫室裡擺好姿勢,讓別人給她畫了肖像,對全世界說,這就是我。
——大衛·埃貝爾舍夫
2015年9月
①凱特琳· 詹納(Caitlyn Jenner),原名為布魯斯·詹納(Bruce Jenner),美國著名電視人、前奧運金牌得主,2015 年公開變性身份,從男性變為女性,並改名為凱特琳。
②LGBTIQ是女同性戀(Lesbians)、男同性戀(Gays)、雙性戀(Bisexuals)、跨性別者 Transgender)、間性人(Intersex)與酷兒(Queer)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指的是性傾向,而跨性別則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性別身份。而「酷兒」由英文音譯而來 , 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對同性戀的貶稱 , 有「怪異」之意 , 後被性激進派借用來概括他們的理論 , 含反諷之意。—譯者
③ Gerda,小說中寫為「Greta」(格蕾塔)。—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