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
失蹤的探測器

  「三體艦隊探測器熄滅了!」

  得到值勤軍官的這個報告,肯博士和羅賓遜將軍萬分震驚,他們也知道,這個消息一旦發佈,將在地球國際和艦隊國際中掀起巨大波瀾。

  肯和羅賓遜現在正在林格/斐茲羅監測站中,這個監測站處在小行星帶外側的太陽軌道上。在距監測站五公里處的太空中,飄浮著一個太陽系中最怪異的東西,那是一組六個的巨型透鏡,最上面的一個直徑達一千二百米。後面的五個尺寸要小一些,這就是最新一代的太空望遠鏡。與以前的五代哈勃望遠鏡不同,這個太空望遠鏡沒有鏡筒,甚至六個巨型鏡片之間也沒有任何聯接物,它們各自獨立飄浮著,每個鏡片的邊緣上都裝有多台離子推進器,它們可以借助這些推進器精確地改變彼此的相對距離,也可以改變整個透鏡組的指向。林格/斐茲羅監測站是太空望遠鏡的控制中心,但即使從這樣近的距離上,也幾乎看不到透明的透鏡組。但在進行維護工作時,工程師和技師會飛到透鏡之間,這時他們就發現兩側的宇宙發生了怪異的扭曲,如果一側透鏡處於合適的角度,鏡面的防護虹膜反射陽光,巨型透鏡就完全可見了。這時它那弧形的表面看上去像是一個佈滿妖豔彩虹的星球。這一代太空望遠鏡不再以哈勃命名,而是叫林格/斐茲羅望遠鏡,以紀念首次發現三體艦隊蹤跡的那兩個人,儘管他們的發現沒什麼學術意義,但三大艦隊聯合建造的這座巨型望遠鏡,主要用途還是監視三體艦隊。

  望遠鏡的負責人一直延用著林格和斐茲羅這樣的組合:首席科學家來自地球,軍事負責人則來自艦隊。每一屆組合都有著與林格和斐茲羅之間相似的爭論。

  現在,肯博士總是想擠出觀測時間來進行自己的宇宙學研究,而羅賓遜則以維護艦隊的利益極力阻止。他們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爭議,比如肯總是回憶當年以美國為首的各地球大國是多麼出色地領導世界,現在的三大艦隊又是多麼的官僚和低效率,而羅賓遜則每次都無情地戳穿肯博士那可笑的歷史幻覺。不過最激烈的爭議還是在監測站的自轉速度上,將軍堅持只產生低重力的慢速旋轉,甚至乾脆不自轉,讓站內處於美妙的失重狀態;而肯則堅持要產生標準地球重力的自轉速度。

  現在發生的事情壓倒了一切。所謂探測器熄滅,是說它的發動機關閉了。遠在奧爾特星雲之外,三體艦隊探測器就開始減速,減速時它的發動機對著太陽方向啟動,太空望遠鏡就是根據探測器發動機發出的光來對其進行跟蹤,而發動機的光芒一旦熄滅,這種跟蹤就不可能進行了,因為探測器本身實在太小了,從它穿越星際塵埃時產生的尾跡形態推測,它可能只有一輛卡車大小,這樣小的一個物體現在處於遙遠的柯伊伯帶週邊,本身停止發光,而那一帶遠離太陽,只有微弱的陽光,探測器的反光更弱,即使是林格/斐茲羅這樣強大的望遠鏡,也不可能從那個遙遠的黑暗太空看到這麼小的一個暗物體。

  「三大艦隊成天就知道爭名奪利!現在可好,目標弄丟了……」肯氣憤地說,他沒注意到目前監測站已經處於失重狀態,他劇烈的肢體動作幾乎使自己在空中翻了一個跟頭。

  羅賓遜將軍第一次沒有為艦隊辯解。本來,亞洲艦隊已經派出了三艘輕型高速飛船去對探測器進行近距離跟蹤,但三大艦隊隨之爆發了攔截權之爭,後來聯席會議又做出了所有戰艦回港的決議。儘管亞洲艦隊反覆解釋,說這三艘飛船都是殲擊機級別的,為了儘快加速,拆除了所有的武器和外部設施,每艘船上只有兩名乘員,只能跟蹤目標,根本不可能進行攔截行動。但歐洲和北美兩大艦隊還是不放心,堅持已起航的跟蹤飛船必須全部撤回,改由第四方地球國際派出三艘跟蹤飛船。如果不是這樣,現在跟蹤飛船已經與探測器近距離接觸並進行跟蹤了。

  而地球上由歐洲聯合體和中國後來派出的跟蹤飛船,現在還沒有飛出海王星軌道。

  「也許……它的發動機還會啟動的。」將軍說,「它的速度現在仍然很快。如果不減速就無法進入太陽軌道,會掠過太陽系的。」

  「你以為你是三體司令官嗎?那個探測器也許根本沒打算停留,就是要掠過太陽系的!」

  肯說著,突然想到了一點:「發動機停了,它就不可能再改變軌道!讓跟蹤飛船在計算好的位置等它不就行了?」

  將軍搖搖頭,「精度不夠!你以為那是大氣層內地球空軍的空中搜索嗎?稍微一點點的軌道誤差就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公里,在那麼大的空間範圍內,一個這麼小這麼暗的東西,跟蹤飛船很難找到目標……唉,總得想出些辦法呀?」

  「我們能有什麼辦法?讓艦隊去想吧。」

  將軍又變得強硬起來:「博士,你要對目前的局面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雖然這件事我們沒有責任,但媒體不管這個,林格/斐茲羅系統畢竟是負責對探測器進行深空跟蹤的,到最後相當一部分髒水還得潑到我們頭上。」

  肯沒有說話,身體與將軍垂直,想了一會兒,他問:「現在在海王星軌道外面還有些什麼可利用的東西?」

  「艦隊方面大概什麼也沒有了,地球方面……」將軍轉向值勤軍官,向他們詢問。

  他很快得知,在海王星有四艘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的大型飛船,從事「霧傘」工程的前期開發,即將擔任跟蹤探測器任務的三艘小型飛船就是從這些飛船上派出的。

  「它們是去開採油膜礦嗎?」肯問道,他馬上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油膜礦是在海王星的星環中發現的一種物質,它能夠在高溫下變成迅速擴散的氣體,然後在太空中冷凝成微小的納米顆粒,形成太空塵埃。之所以叫這個名稱,是因為這種物質蒸發後的氣體在太空中擴散性很強,少量物質就可以形成大片塵埃,其過程與小小的油滴在水面擴散成大片分子厚度的油膜相似。油膜物質所形成的太空塵埃還有另一特性:與其他的太空塵埃不同,「油膜塵埃」很難被太陽風所驅散。

  正是由於油膜物質的發現,使「霧傘」計畫成為可能,這個計畫是用核爆炸在太空中蒸發和擴散油膜物質,在太陽與地球之間形成一團「油膜塵埃」,降低太陽對地球的輻射,達到緩解地球溫室效應的目的。

  「我記得,海王星軌道附近應該還有前戰爭時期的恒星型核彈吧?」肯又問。

  「有的,『霧傘』工程的飛船也裝載了一些,在海王星環和衛星上爆破用,具體數目不清楚。」

  「好像一顆就夠了。」肯興奮起來。

  兩個世紀前面壁者雷迪亞茲的戰略計畫中所研製的恒星型氫彈,後來共製造了五千多顆。雖然這種武器在末日之戰中作用有限,但正如雷迪亞茲所言,各大國主要是為可能爆發的人類之間的行星際戰爭準備的,核彈主要在大低谷時期製造,那時由於資源的匱乏,國際關係極其緊張,人類自身的戰爭一觸即發。進入新時期後,這些駭人聽聞的武器成了危險的雞肋,雖然其所有權都屬於地球國家,但還是都被送入太空存儲,少部分已經用於行星工程的爆破,還有一部分送入太陽系週邊軌道。曾有人設想將核彈中的聚變材料可以作為遠端飛船的燃料補充,但由於核彈的拆解很困難,這個設想一直沒有真正實現過。

  「你覺得能行,」羅賓遜兩眼放光地問道,他後悔這麼簡單的事自己怎麼沒想到,一個載入史冊的機會讓肯搶去了。

  「試試吧,只有這一個辦法了。」

  「如果行,博士,以後林格/斐茲羅監測站將永遠按產生1G重力的速度旋轉。」

  「這可是人類造出來的最大的東西了。」「藍影」號飛船的指令長看著艙外漆黑的太空說,他極力想像自己能看到塵埃雲,但確實什麼都看不到。

  「為什麼它不能被陽光照出來呢,就像彗星的尾巴那樣……」飛船駕駛員說,「藍影」號上只有他和指令長兩個人。他知道,塵埃雲的密度確實像彗星尾一樣稀薄,幾乎和地球上實驗室中造出的真空差不多。

  「可能是陽光太弱吧。」指令長回頭看看太陽,在這海王星軌道和柯伊伯帶之間的冷寂空間,太陽看上去只是一顆剛能看出圓盤形狀的大星星。陽光倒是還可以在艙壁上照出亮影,但已經十分微弱了。「再說,彗尾也要在一定的距離外才能看到,我們可是就在雲的邊緣。」

  駕駛員在腦子裡極力想像著這個巨大但稀薄的存在。在幾天前,他和指令長親眼目睹了這團巨雲壓縮成固體時的大小。當時,來自海王星的巨型飛船「太平洋」號停泊在這片太空,放下了它運載的五件貨物。首先放置的是來自前戰爭時期的一顆恒星型氫彈,它是一個長五米直徑一點五米的圓柱體;隨後,飛船的機械臂從艙內取出了四個大球體,它們的直徑從三十米到五十米不等,這四個球體被放置在氫彈周圍幾百米處,它們都是採自海王星星環的油膜物質。「太平洋」號飛離後,氫彈爆炸,所形成的小太陽把光和熱量瘋狂地傾瀉到這寒冷的太空深淵中,周圍的球體在瞬間汽化,油膜汽體在氫彈輻射的颶風中迅速擴散,隨後在冷卻中化為無數微小的顆粒,塵埃雲形成了。這團雲的直徑達二百萬公里,比太陽的直徑還大。

  塵埃雲形成的位置,是三體探測器預計將要通過的區域,這是按三體探測器的發動機停機前所觀測到的軌道計算出來的。肯博士和羅賓遜將軍的這個計畫,是期望通過三體探測器在人造塵埃雲中留下的尾跡精確測定它的軌道和位置。

  「太平洋」號完成了造雲作業後就返回海王星,留下了三艘小型飛船,在探測器顯示尾跡後對其進行近距離跟蹤,「藍影」號就是其中一艘。這種高速小飛船被稱做太空賽車,其唯一的有效載荷就是一個僅能容納五人的小艙,其餘部分全是聚變發動機,具有極高的加速能力和機動性。塵埃雲形成後,「藍影」號曾穿過整個雲區,以實驗是否能在雲中留下尾跡,結果是令人滿意的。當然,尾跡只能由一百多個天文單位外的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在「藍影」號上無論是塵埃雲還是自己的尾跡,什麼都看不到,周圍的太空空寂依舊。不過在穿過雲團後,太陽處於雲後,這時駕駛員堅持說看出太陽變暗了一點點,而且它原來清晰的邊緣變得模糊了,儀器的觀測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是這個巨大的人造物留給他們的唯一視覺印象。

  「只剩下不到三小時了。」指令長看看錶說。塵埃雲實際上就是一顆圍繞著太陽運行的稀薄的巨型衛星,它的位置在運行中不斷移動,一段時間後就會移出探測器可能通過的區域。那時就要在另一個更靠後的位置再造一團塵埃雲。

  「你真的希望我們跟上它?」駕駛員問。

  「為什麼不呢?我們在創造歷史!」

  「那東西不會攻擊我們嗎,你我都不是軍人,這事本來應該由艦隊來幹!」

  正在這時,飛船收到了來自林格/斐茲羅監測站的資訊,報告三體探測器已經進入塵埃雲並留下了尾跡,它的精確軌道參數已經測定出來,命令「藍影」號立刻起航與目標會合,進行近距離跟蹤。雖然監測站距「藍影」號有一百多個天文單位之遙,資訊傳到這裡有十多個小時的時滯,但現在就像鑰匙已經在印泥上按了模,軌道的計算連稀薄塵埃雲的影響都考慮進去了,會合只是時間問題。

  「藍影」號按照探測器的軌道參數設定航向,再次進入看不見的塵埃雲,向三體探測器飛去。這次飛行的時間顯得很長,十多個小時過去了,指令長和駕駛員都很睏倦,但與目標不斷縮小的距離還是讓他們緊張起來。

  「看到它了!我看到它了!」駕駛員大喊起來。

  「你胡說什麼?還有一萬四千多公里呢!」指令長訓斥道,即使在全透明的太空中,肉眼也不可能看到一萬四千公里外的一輛卡車。但很快,他自己也看到了,在軌道參數所指示的方向,在靜止的星空背景上,有一個亮點在移動。

  經過短暫的思考,指令長明白了:這團比太陽還大的塵埃雲是白造了,三體探測器又啟動了它的發動機,繼續減速,它不打算掠過太陽系,它將留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