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高敏感族面對衝突、憤怒、內疚、羞恥時的處理方式·如何進行怒氣管理

  憤怒產生距離,而悲傷拉近距離。

  當內心首先出現、並迅速升溫的情緒是憤怒時,它可以成為我們的保護傘,有助於我們審視內心其他情緒。在其他情緒之中可能隱藏著通往真正快樂、充滿活力的生機之路。而容易憤怒的人習慣於被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憤怒時,其他東西就完全看不見了。

  憤怒之下隱藏著一種願望,期盼著現實終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變。當然,憤怒是一種強有力的能量,可以清除所有障礙,讓你為想要實現的改變而努力奮鬥。一旦你感覺到憤怒了,就說明你正在為某些東西抗爭——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

  但問題在於,有的時候你努力抗爭、想要實現的改變其實是不會出現的。如果你因為不喜歡同伴的某些方面而生氣,幻想著如果你不斷地糾正他、責罵他,他就會改變,你其實只能讓你們的生活都變得更糟罷了,並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因為我們的某些特質是天生帶來,幾乎不會變化。

  你不斷地對年邁的父母生氣,希望過去的某些事可以改變。或許真的會發生奇蹟,你改變了你的父母,接受了小時候曾經被他們否定的要求。最終,你們得以融洽相處,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許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找到了面對失去的勇氣,接受現實就是如此,憤怒的心才會慢慢平靜。於是你放棄了這場沒有勝算的鬥爭,內心的憤怒也轉變成了悲痛。與憤怒不同的是,悲痛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喚起別人的同情,得到別人的支持。悲痛是一個過程,正常情況下會持續一段時間。不過你終究會挺過去,銘記並放下那些失去的東西。慢慢來,擦乾眼淚,抬頭尋找新的可能。不過,憤怒也可能轉變成苦澀的回憶,陪伴你一生。

  隱藏在憤怒之中的願望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表現出來,比如,與兄弟姐妹,與前任或者與上司之間的關係。如果你意識到了內心潛藏的願望和現在奮鬥的目標,找到向前的方向就易如反掌了。一旦你有所發現,可以選擇朝著改變現實的方向努力——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放下你的願望,啟動悲傷程序,然後尋找新的生活方向。

  當你因為父母(或者前任)某些無法給予你的東西而悲傷時,你會開始懷著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他們已有的和沒有的一切,其實就跟你一樣。即使你不能讓時光倒流,回到夢中的童年時代,或者讓你的婚姻重來一次,但你的人際關係仍然可以重新開始經營。當你不再繼續嘗試從別人那裡獲得他們並不擁有的東西,期待別人改變自己或者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新的人生方向隨時可能出現。

  同樣,作為父母面對已經成年的孩子的憤怒,你可以嘗試向他/她展示你的無能為力,告訴他:「我也希望我可以給你一個更好的童年。」作為朋友,面對好友因自己過早離開而毀了他的生日的指責,告訴他:「我也希望自己當時可以不這麼做。」

  【慎用「應該」這個說教利器】

  「應該」是一個說教利器,你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用在別人身上。「我應該對孩子多上點兒心的」就是對自己進行道德評判的一個典型例子,將怒氣撒在自己身上,對著自己開火。當然,你也可以將槍口瞄準別人,「你應該對我體貼一點」或者更糟一點:「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至少應該心存感激」。

  如果你是一個靈魂脆弱的人,你可能更傾向於評判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你無法實現你的高標準嚴要求,那麼一開始就攻擊自己並不是件好事:「我應該做得更好的——爸爸媽媽為我做了這麼多,他們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應該感恩並感到高興才對。」如此一來,你可能承載太多直指自己的負面評價了。結局就是你再次被刺激過度,精力耗竭。

  【從「應該」到「希望」,從憤怒到悲傷】

  將希望和願望區分開來。希望與現實更加契合。如果你開始期待一些只會在童話裡發生的事,那麼請停止。這是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本質上沒有任何生命價值的事情上的行為。比如,在一段死氣沉沉的婚姻中,妻子總抱著丈夫某一天會出現驚人的變化的希望,那麼放棄這種虛無縹緲的希望,會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好。一旦虛無的希望消失,她就能夠開始面對現實了。不過,這一切都建立在她能夠自己決定到底是接受現在的一切還是為自己做出改變的基礎之上。

  願望則有所不同。你的願望可以是完全不現實的,比如你希望一個已經去世的親人重新活過來陪伴你。你無法控制自己內心深處的願望。喜歡黃色還是藍色的花,不是你能決定的,你必須聽從內心的聲音,找到答案。在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你就是你的願望之所在。可能你就是某個人希望的能一直陪伴在身邊的那個人。

  願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意識到願望的存在其實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你的生活與願望相去甚遠時。它們暴露了你內心深處的悲哀。從個人經驗來講,我倒寧願直接觸碰悲傷,而不願意忍受願望將傷痛掩埋時,那股似有似無的灰色感覺。

  說教其實是在和內心的憤怒溝通,不管它是針對自己,還是針對別人。一旦感知到你的願望,你就會為它能否被實現而或悲或喜。

  憤怒則停留在更淺的層次。人們之所以只願意看見表層的憤怒,而不願意觸碰深層次的脆弱情緒,其中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或許是憤怒背後的悲哀讓人難以承受;又或者發現自己無法擁有、無法改變時,蒼白的無力感讓你窒息。只要你停留在憤怒的狀態,你就在為內心的願望抗爭。抗爭得越多,感知到的情緒就越少。

  對有的人來說,讓憤怒主導自己,將之發洩到別人(比如父母)身上,就不用面對過去發生的事情了。你無法改變你的童年,也無法抹去曾經受到的傷害,你必須學會帶著它們繼續生活下去。當你能夠接受現實,憤怒慢慢就轉化成悲傷了。

  在悲痛中逐漸被治癒。這是一個暴露自我的過程。身處悲傷之中,接受別人的愛和關心就容易許多。因為沒有人願意帶著友善和關愛靠近一個怒氣衝衝的人。憤怒中的你會將他們推得越來越遠。所以說,憤怒產生距離,而悲傷拉近距離。

  你的自我評價應該從「我應該跟別人一樣把這些事處理好的」變成「我希望我能學會別人的處理方法去應對這一切」。這可以減少你的自責,為悲傷騰出空間。同樣地,將「你應該多給我一點支持」變成「我希望你可以多幫幫我」或者只是說「我沒能得到你的支持」。

  我希望作為一名讀者,你能感受到當用自己的願望代替「應該」式說教時,我們是如何進入到更深層次,並引起他人共鳴的。你可以試著將你通常用於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話轉化成「我希望……」或者「我沒能……」的句式。試一試,看看是否能影響你對自己的感覺。你可能會感受到內心的平靜,也可能是悲傷。對於敏感的神經系統而言,它們比憤怒更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