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蘇格拉底與阿德勒

  年輕人:我明白了。那就說說我另一位朋友的事吧。我有一位朋友Y,他總是樂觀開朗,就算是初次見面,他都能很自然地和人聊天,是個受大家歡迎、馬上就能把大家逗笑、陽光型的大男孩。而我卻是一個不擅長跟別人互動、在各方面有很多稜角的人。老師,您根據阿德勒的目的論,主張「人是可以改變的」,對吧?

  哲學家:是的,我可以,你可以,任何一個人都可以。

  年輕人:那麼,您認為我可以變成像Y那樣的人嗎?當然,我是打從心底想要變成他那樣的人喔。

  哲學家:以現階段來說,應該不可能吧。

  年輕人:哈哈,露出馬腳了吧!您打算收回您一貫的論點嗎?

  哲學家:不,不是這個意思。很遺憾,你對阿德勒心理學還是一無所知。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

  年輕人:您是說,我只要清楚知道這個阿德勒心理學什麼的,也能變成像Y那樣的人囉?

  哲學家:為什麼這麼急著要答案呢?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己親手去找才對。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不過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點價值都沒有。具體來說,蘇格拉底連一本親筆著作都沒留下,當時的他只顧著跟雅典人,尤其是年輕人在街邊唇槍舌戰。將他的學說和論述寫成書、流傳到後世的,是他的弟子伯拉圖。阿德勒也是一樣,他對寫書這件事幾乎不在意,只喜歡在維也納的咖啡館裡跟人們對話,或是在小型的討論團體中發表論述,絕不是一個只坐在扶手椅上埋頭苦幹的知識分子。

  年輕人:您是說,蘇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用對話的方式傳達他們的理念?

  哲學家:沒錯。你心裡的這些疑問,應該都會在我們對話的過程中一一獲得解答,你大概也會因此有所改變吧。並不是我說的話產生了什麼效果,而是靠你自己完成的。我只是透過對話引導你找出答案,並不想剝奪你如此寶貴的體驗過程。

  年輕人:所以我們會在這裡重現類似蘇格拉底或阿德勒曾經談論過的內容嗎?就在這個小書房裡?

  哲學家:有什麼不滿意嗎?

  年輕人:怎麼會不滿意?我可是求之不得呢!再久我都奉陪,我們可以不斷討論,直到您收回原來的論點,或是我心服口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