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
割捨別人的課題

  年輕人:那麼,像那種自我禁閉的情況又如何呢?也就是類似我朋友那樣的情形。難道您連這個都要說應該課題分離、不要介入干涉、和父母沒關係嗎?

  哲學家:要不要從自我禁閉的狀況脫離,或是如何脫離,原則上是他自己應該解決的課題,而不是由父母介入。只不過,彼此之間終究不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還是需要某種程度的協助吧。這時候,最重要的是,當孩子陷入困境時,能不能坦白地找父母商量?彼此之間是不是從平常就建立了互相信賴的關係?

  年輕人:假如今天自我禁閉的是老師您自己的孩子呢?您又會怎麼做?請不要以哲學家的身份,而是以為人父母的立場來回答這個問題。

  哲學家:首先,自己會認定「這是孩子的課題」,不會介入他自我禁閉的狀況,也不會過度關注。此外,我會讓他知道,當他覺得困擾的時候,我隨時可以提供協助。這麼一來,察覺到父母變化的孩子,就不得不把今後該如何自處當成自己的課題來思考。接下來或許會向外尋求協助,應該也有可能憑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吧。

  年輕人:當您的孩子陷入那種狀況,真的還能切割得那麼清楚嗎?

  哲學家: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是自己的,全部攬在身上。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就是當他回過神來,人生中的「自我」已經消失不見。

  只是,無論怎樣把孩子的課題全部背負在身上,孩子畢竟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每件事都會依照父母的心意。不管是唸書、就業、找結婚對象,或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都不可能完全如父母所願去行動。當然,父母會擔心,也會想介入,可是剛才我也說過,「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一樣。

  年輕人:連家人之間都要劃清界限嗎?

  哲學家:其實越是關係親近的家人,越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

  年輕人:這太可笑了!老師,您一方面談論愛,另一方面卻否定愛!如果依照您的做法和別人劃清界限的話,豈不是沒有人可以相信了嗎?!

  哲學家:你聽清楚了,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假設對方並沒有如我們所希望得那樣去行動,你還能不能相信他?還能不能愛他?阿德勒所說的「愛的任務」之中,就包含了這樣的提問。

  年輕人:好難,太難了!這實在是……

  哲學家:那當然。不過,請你這樣想想:介入他人的課題,還有背負他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如果你的人生正面臨著苦惱,這樣的苦惱必然是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首先,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