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
斬斷難題

  年輕人:聽起來,懂得課題分離,並且身體力行之後,人際關係的確會立刻變得自由。不過我還是無法完全接受!

  哲學家:說來聽聽。

  年輕人:理論上,我認為課題的分離是非常正確的。別人要怎麼看我、如何評斷我,那是別人的課題,我根本無能為力。我所能做的,只有不對自己的人生說謊、盡本分做自己該做的。這些都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人生真理,非常正確。

  可是請您想想看,在倫理上或道德上,那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嗎?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劃清界限的人生態度,豈不是連那些真心關懷我們的人都要拒於門外,對他們說「你這樣做是介入我的課題」?這難道不是踐踏別人的好意嗎?

  哲學家:你聽過亞歷山大大帝這號人物嗎?

  年輕人:亞歷山大大帝?嗯,讀世界史的時候是有聽過啦……

  哲學家:他是活躍於西元前四世紀的馬其頓國王。當年他遠徵到波斯領土的利底亞時,當地的神殿中祭祀著一輛戰車。那輛戰車是過去的國王哥帝安用特殊而牢靠的繩結綁在神殿柱子上的,大家都傳說「解開這個繩結的人,將成為亞洲之王」。許多自認為很有辦法的人都抱著「捨我其誰」的想法前來挑戰,可是那繩結卻異常牢固,沒有人能解開。那麼,你認為當亞歷山大大帝見到這繩結之後,會怎麼做呢?

  年輕人:喔~想必他很厲害的解開了傳說中的繩結,不久就當上了亞洲之王是吧?

  哲學家:不,不是這樣的。亞歷山大大帝看到那繩結非常牢固,就拿出一把短劍,一刀切斷了它。

  年輕人:什麼?!

  哲學家:據說當時他是這麼說的:「所謂的命運,並非依靠傳說來安排,而是揮舞自己的劍去斬開。」意思是說,我根本不需要傳說的力量來為我加持,一切都靠自己的劍來開拓命運。如你所知,後來他成為支配中東到西亞地區的帝王。這就是為人所知的「哥帝安的繩結」,一段有名的軼聞。

  這種錯綜複雜的繩結就像人際關係中的「羈絆」,已經不是過去那種老套的方式可以解開的,必須要用一些全新的手法來切斷不可。每當我在說明「課題的分離」時,總是會想起「哥帝安的繩結」這個故事。

  年輕人:但是老師,請原諒我不客氣的說一句,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亞歷山大大帝呀。他斬斷繩結的這段軼聞,就是因為沒有其他人做得到,才會到現在還被當成英雄事蹟來談論吧?課題的分離也是一樣,就會連人與人之間的牽絆都切斷,讓人陷入孤立的狀態。老師,您所說的課題分離根本完全忽略了人類的情感!用這種方式要怎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哲學家:還是可以建立的。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不如說它其實是個入口。

  年輕人:入口?

  哲學家:比如你看書的時候,要是把書本拿的太近,反而什麼都看不見吧?同樣的,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需要一點距離的。當彼此之間距離太近、太密切的時候,反而無法正面對談。

  雖然這麼說,距離太遠也不行。當父母老是斥責孩子的時候,兩顆心就會漸行漸遠。這麼一來,不但孩子不願意找父母商量事情,父母也無法提供適當的幫助。因此,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只要一伸手就可以夠得到,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是很重要的。

  年輕人:就算是親子關係也需要距離嗎?

  哲學家:當然。對於課題分離的部分,剛才你提到這樣做會踐踏別人的好意。這其實是一種受「回報」束縛的想法。也就是當別人為我們做了些什麼的時候,就算自己並不是發自內心,也必須加以回報的觀念。

  這種想法與其說是報答對方的好意,其實不過是受「回報」的觀念束縛罷了。無論對方採取了什麼行動,決定自己該做什麼的還是自己。

  年輕人:您是說,我所能提到的「羈絆」,它的基礎其實就是回報?

  哲學家:是的。當「回報」存在於人際關係的基礎上時,就會產生一種「我給了你這麼多,你也應該回報我」的心情。當然,這是跟課題的分離差距很大的想法,我們既不能要求回報,也不能受它束縛。

  年輕人:嗯。

  哲學家:只是有時候也會遇到不需分離的課題,甚至是介入對方課題反而比較輕鬆的例子。像是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始終無法順利綁好自己的鞋帶。對一個忙碌的母親來說,與其等他綁好,還不如主動幫他綁比較快。這是介入,而且是剝奪了孩子的課題。這種介入一再重複的結果,就是孩子什麼也沒學會,並失去了面對人生任務的勇氣。阿德勒說:「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

  年輕人:可是您這個想法太過冷酷無情了!

  哲學家:當亞歷山大大帝斬斷繩結的時候,恐怕也有人這麼想吧。繩結必須用手來解開才有意義,亞歷山大大帝用劍斬斷它是不對的,完全誤解了神的旨意。

  其實阿德勒的心理學中,是有這麼一個與常識對立(反命題)的面向。例如:否定原因論、否定創傷、採用目的論、認為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還有不尋求認同以及課題的分離等等概念,這些都可以說是與常識對立的。

  年輕人:……這,不可能!我辦不到!

  哲學家:為什麼?

  哲學家所說的「課題分離」,內容實在是太過震撼了。當認定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的時候,課題的分離確實是有用的。如果只抱著這種觀點,世界應該會變得相當單純吧。可是這當中無血無淚,完全感受不到身為人的溫度。這樣的哲學讓人難以接受!年輕人從椅子上站了起來,高聲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