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
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

  哲學家:我們按順序來說吧。首先,我們身為共同體的一分子,歸屬於它。感覺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只要覺得「可以安身」,就表示有歸屬感,這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所以像是學業、工作、交友、還有戀愛和婚姻,這一切其實都跟尋找「可以安身」的地方或關係有密切關聯。你不覺得嗎?

  年輕人:啊,是呀,沒錯!我完全同意!

  哲學家:然後,你說到「我」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到此為止的認知並沒有錯,可是這個「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一方面是人生中的主角,同時也是共同體的一分子,是整體的一部分。

  年輕人:整體的一部分?

  哲學家:只關心自己的人,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對這些人而言,其他人不過是「為我做些什麼的人」,幾乎認定大家都必須為「我」而轉動,應該優先考量「我」的想法。

  年輕人:就像王子或公主一樣。

  哲學家:嗯,正是如此。他們踰越了「人生的主角」這個分際,成為「世界的主角」。因此他們和別人來往的時候,總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

  但是,大多數的遭遇恐怕都跟王子或公主完全不同,大家的期望不可能每次都獲得滿足,因為「別人並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年輕人:沒錯。

  哲學家:而當期望無法滿足的時候,他們會大失所望、感覺受到嚴重侮辱、變得忿忿不平。他們會想「那個人什麼也沒為我做」、「那個人辜負了我的期待」、「那個人不再是我們夥伴,是敵人」等等。抱著「世界以我為中心」這種信念的人,通常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夥伴」。

  年輕人:這太奇怪了。老師您自己不是說,我們都住在主觀的世界裡嗎?只要這世界是一個主觀的空間,那麼它的中心就只有我,不會有其他人。關於這一點,我是絕不讓步的!

  哲學家:當你提到「世界」這個字眼的時候,腦海裡浮現的,恐怕是像世界地圖一樣的景象吧?

  年輕人:世界地圖?什麼意思?

  哲學家:比如說,在法國所使用的世界地圖中,美洲大陸在左邊,右邊是亞洲;當然,地圖的中央位置就是歐洲和法國。再看看中國地圖,中間是中國,美洲大陸在右邊,歐洲在左邊。所以當法國人看到中國版的地圖時,恐怕會覺得自己好像被排擠、有人任意操弄這個世界一樣,有種難以形容的彆扭。

  年輕人:嗯,是這樣沒錯。

  哲學家:可是地球儀上的世界又是如何呢?地球儀上的中心可以是法國,可以是中國,也可以是巴西。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是中心,也可以不是。根據觀看的人所站的角度和觀點,有無數個中心存在,這就是地球儀。

  年輕人:嗯,沒錯。

  哲學家:所以前面我所說「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同樣的。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不是中心。

  年輕人:我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像平面的地圖,是像地球儀一樣的球體。嗯,理論上我是懂了,不過,為什麼需要特別提到「我不是世界的中心」這件事呢?

  哲學家:這就要回到一開始所談的內容。我們都在追求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可是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

  年輕人:積極參與?具體來說是什麼樣的方式?

  哲學家: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逃避愛、工作和交友這些人際關係任務,自己主動向前。如果你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一定從來沒想過要積極參與共同體吧?因為你會認為其他人都必須「要為我做些什麼」,根本不必自己採取行動。

  不過你和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必須主動站起來,向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

  年輕人:您的意思是,付出些什麼,才能得到自己安身的地方嗎?

  哲學家:是的。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

  社會意識,這個評價分歧的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性概念,對年輕人來說的確有點突兀且難以接受。當然,被說成「以自我為中心」也讓他有些不滿。但其中最讓人無法認同的是,竟然連宇宙或無生物也包含在共同體的範圍內。到底阿德勒還有這位哲學家在說些什麼?年輕人一臉困惑地開了口。